||
??记者发来两个问题,先做简单回答。
问题1. 从您自身的研究生到导师的角色转换中,您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是好导师呢?
回答:
??好学生(特指研究生)的标准:
??1)对科研有兴趣,或至少要有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2)接触新知识时,有分类整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尽力去做广泛的阅读,最好勤于思考。
??3)能够看到导师不足的地方,学生不一定在求学期间就强过老师,但是要具备强于导师的可能性。
??好导师具备的基本素质:
??1)对学生负责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法的成熟产生积极影响
??2)不让学生在项目上花去太多时间,而是让学生把项目作为学习的附加品。在当前中国,科研项目几乎不带来任何实质性创新的状况下,更要如此,不要过分纠缠于项目。
??3)要提供具体指导,包括提出问题,提供解决的基本思路。不能胡乱指片“树林”就以为是指导了。
问题2. 与国外的师生案例相比,国内的师生关系有哪些特色的地方吗?
回答:
??国内的师生关系不同于国外的特点:
??1)很多导师带的学生过多,培养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必须加以限制,比如,一个导师一年不超过2-3个研究生等。
??2)导师对学生的“雇佣”味道比海外更浓,导师给学生提供不同数额的补贴,造成不同导师间的学生待遇有极大的不同,结果是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国外的学生补贴总之大致不差太多,大家少有公平上的抱怨。那就去比较成果上的高低优劣了。
??3)更换导师比较困难甚至不可能。还没有一个机制保证学生如果对导师和导师方向实在没兴趣而去顺利更换导师的权利,即便有成功的案例,那也都是用血和泪换来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