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个人那里,回来与否都是靠国内有没有人接应,接应的人是不是自己人(圈内人)?海外人才济济,不仅仅就是现有的回来的几个人,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做的也非常好,他们如何能回来,是一个个人问题没有解决:怕回来了,尴尬境地越来越严重,有些人国内领导也是想拿国家的东西做文章,招兵买马的扩展业绩,强壮自己人马,领地纷争不休止”。
是有这个问题,不但国内有,国外也是有的。从国外回到国内,反差就会比较大。您指责的国内领导,如果目的是扩展业绩,强壮人马,发展事业,我认为无可指责。但是山头主义太严重,小肚鸡肠,反而会妨碍事业的发展;但那是另外的问题。我在不同场合建议过,海归回来,不光是个人待遇问题,一定要考虑团队和平台。有现成的最好,没有现成的,要想好怎么建设,要花多少时间。土毕业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展工作,同样得考虑这个问题,只是讨价还价的余地可能更有限一些。
“在这里我想请教李老师为什么同样是做遥感的,美国的很多学校根本不是主流,却也拿到了NASA的项目,做着与几乎世界上同行一样的前沿课题,我们国内是庙不同,同样是念一样经的和尚,却往往境地如此之差别”。
在美国时,我老师告诉我,新科博士申请课题,命中率大概只有10%,但是不申请,命中率是绝对的0%。命中率的逐步提高,靠的是做好一个个的课题。这对新科博士说来可能有些不公平。但是,您换位思考,假定您评审AB两个申请书,都一样的“经”,但工作积累上A表现出来念这本经的能力更强,他庙里硬设备和团队也更强。您是给钱请A念呢,还是请B念呢?
“这些天一直在看自己的工作,想总结一下,基本上可以说是提议和做法都是先进的,08年做的,可是一直忙着那些会议,杂事情,多好事情都耽误了,我今天看到同样的工作人家已经开始发表了,那种感觉不是恨自己不能,而是不知道恨谁,明明有种被落难的感觉:太多的时间不是在做科研了。都是在忽悠---权,钱,遭遇不册,然后如果你想发表,那你就得做出比人家还扎实的工作来,那由谈何容易?没有试验,没有氛围”。
可以感觉出来您没有团队。单挑独斗,这些麻烦事是难免的。林冲、杨志,那么大的本事,为什么要投奔水泊梁山?需要团队,为了加入团队,不得不投名状。
“我目前没有团队,还年轻,在奋斗过程中,正如majorite所说的,还是很多人在斗争个人利益”。
一定程度上的个人利益,是应该考虑,应该争取的。能大公小私,先公后私,不损人利己,就不错了,不能对环境要求太理想化。
“作为做遥感的一名年轻人,我也有自己心中的理想,很多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李老师等多处提到的尺度问题,混合象元,无论是可见光还是微波中,都是一个大问题,各种地面观测点的验证是否有效,等,怎么让地面观测能看做为正值,地面试验站,是否能开放给年轻人去用,控制实验的仪器共享,问题钱从那里来,有时候不是钱,派系不同,你做啥试验,所以 诉求国外同行因该是比较合适的途径,那就得学习别人的体系了),我也想去探个究竟,但是这需要时间和投入(不间断的精力,否则也很容易忘记一个月之前所关注的文章内容,又得拾起需要时间,这种烦恼困扰了很久)。要是能建立一个综合试验场,开放式的场地有课题可以去做,有想法可以去参与试验。否则单纯靠理论的尤其是参数化方式或者数学模型的方式,是不是更加难以解决问题”。
有理想挺好的。如果您找不到地方投名状,我猜您应该先申请一些小课题。青年基金比较理想。实验室基金也行,钱不多,但能提供实验条件。开放实验室都有义务设立开放基金。要主动申请,通过工作成绩,逐步建立自己的信誉和人脉。相信您能很快打开局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4-224315.html
上一篇:
别总在牛A与牛C之间徘徊下一篇:
发发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