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说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jo828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知忌满,得志莫狂。

博文

“熄灯一小时”有多难? 精选

已有 4782 次阅读 2009-3-29 22:13 |个人分类:环境观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节能, 地球一小时, 不夜城

  3月28日晚上8:30,旨在向全球发出有关环保和关爱地球的信息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将在全球多个国家同时举行。目前已经有80多个国家的1700多个城市承诺参与,其中包括了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南京、杭州、合肥、保定等城市。
  细心观察的人都知道,像“熄灯一小时”等类似的节能活动其实年年有,天天有,而且次次都有新意。无疑,建立节能型社会已是当前全社会的呼声。查一下公开的报道,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在部署“节能减排”工作时,对官员们的着装、办公室的温控等都提出了要求。在地方,也从思想上要求提高节能意识,而且身体力行,从细节上入手进行节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一把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从这个大背景下来说,熄灯一小时,可谓事小意义大。可能有些具有狭隘眼光的人会认为,熄灯一小时,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来说,节约不了多少能源,也不会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明显影响。而《羊城晚报》日前的调查切中了要害,有人认为:熄灯一个小时,能起到什么大的作用?这种形式性的东西,有意义吗?继而有人分析指出:“假如我在熄灯的时候,开了其他更大的电器,那也没有达到节能的效果。这个‘熄灯’一小时就跟作秀一样。而且一年才一次,能起到多大的教育意义?难不成熄灯一小时,就会让浪费用电的人马上改成节约用电吗?”对于这样的顾虑是我不想做过多赘述,因为这很正常。但我们何不试着用“以小见大”的思维来想想,如果所有人、所有单位、所有城市都积极参与到“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中,所节约出的电量,对于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世界来说,节约出来的能源数字加起来不就相当可观了吗!
  诚然,对于节能,我们的确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节能在有些地方还难以落实到位。曾记否,湖北省建设厅、交通厅在内的20 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至4倍。更不可思议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面临严峻的“电荒”时,却不顾反对的声音,争先恐后地搞起了“亮化工程”,视“不夜城”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志。这些事情,想必都会引起大家的公愤。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不难看出,正是有这些公愤,有人说“熄灯一小时”是一场秀,才足以说明目前我们确实有比“熄灯一小时”更要紧的事情要做,节能之路令人忧虑。
  首先,公众节能意识薄弱,认识不清。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节能工作在创建人类和谐社会中是多么重要、多么紧迫,同时对节能的基本知识也缺乏深刻的了解。据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香港市民节电意识薄弱,每年浪费8亿多度电,多付近8亿港元电费,占整体电费支出约一成。调查还发现,六成受访者表示会将“电视机当收音机”;四成多受访者少用或不用节能灯泡;近三成受访者离开房间时不关灯;两成受访者经常宁愿加穿衣服或盖被,也不愿调高空调温度。
  其次,缺乏法律约束。节能涉及国家和政府多个部门,单靠哪一个部门都很难实施,应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牵头,加大协调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管体系,并组成强有力的政府权威的综合监管机构。
  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节能技术。节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目前节能技术支撑比较薄弱,与国际比相对落后,更跟不上我国节能形势的需要。我们不少的所谓“创新”,实际上是在表皮包装上下了不少功夫,着力点没放在内在品质的提高上,甚至生搬硬套、东拼西凑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缺乏技术支撑,结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治标不治本。
  最后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和金融机构。但企业还停留于以前的陈旧思想:节能改造只是为了应付国家的行政命令。另外,企业资金的投资主要是用于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投资自身熟悉的行业,而不愿投资新兴的节能项目。
  目前,虽然我国修改后的节能法正在变得硬气起来,严厉起来。其中最具“实用性”的、也算亮点的就是,政府节能、重点单位节能的提出,实际上,这是当前节能工作的重要“抓手”。但问题的关键是,谁来抓这个“抓手”,目前还是不明确的。其实,这也是实施9年的老节能法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节能工作的执法主体不能很好解决,节能法的效果依然不容乐观。在笔者看来,要改变政绩观,不是简单的改变官员思想的问题,而是要扭转一种发展观、扭转执政队伍的评价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深刻的政府自身改革,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879-223280.html

上一篇:人民日报海外版观点引用:中国汽车市场为何风景独好?
下一篇:建超主权储备货币意味深长
收藏 IP: .*| 热度|

3 陈国文 迟菲 刘畅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