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是学过冶金学的人都会知道,原子的大小是影响元素之间合金化时物相结构的重要因素。对于金属原子来说,“Goldschmidt半径”是一条很常见的术语。那么,Goldschmidt究竟是何许人也?了解这位大师的故事或许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其实,Victor Moritz Goldschmidt(1888-1947)被认为是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就覆盖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和晶体化学。对于材料科学来说,使他永垂青史的成就主要是他对晶体化学的分类与系统化。他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挪威最优秀的科学家。
1914年,年仅26岁的Goldschmidt被奥斯陆大学(抢在瑞典人之前)首次史无前例地破格聘用为矿物学教授并兼任矿物研究所所长。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为了应对原材料短缺的困境,挪威政府任命他为国家矿物原料委员会主席和原料实验室主任。这一时期,他主要是从事钛白氧化物颜料、从碳酸盐中分离磷灰石作为化肥以及将橄榄石作为火法冶金耐火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912年,Max von Laue关于晶体点阵可以衍射X-射线的发现对Goldschmidt 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他与助手Thomassen一起,利用X射线光谱在锆矿物中寻找72号元素。遗憾的是,他们比George von Hevesy 和D. Coster迟了一步。von Hevesy和Coster在锆石中发现了这一元素,并用他们的工作地点哥本哈根的拉丁语将其命名为hafnium(铪)。不过,Goldschmidt 根据对镧系氧化物结构的研究和von Hevesy 分子体积的数据得出了锆和铪化学性质相似的结论,称之为“镧系收缩效应”。
1924-1926年间,除了分析含稀土元素的矿物之外,Goldschmidt与他的合作者们还合成了近200种化合物(主要是氧化物),覆盖了大约有67种元素,利用X射线来确定它们的晶体结构以及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半径,根据晶体中主阳离子和主阴离子之间的半径比得出晶体中元素的配位数。
Goldschmidt在奥斯陆这一阶段的研究,发现了离子尺寸与原子壳层之间的关联以及矿物和人工合成化合物中元素间替代的规则,为晶体化学领域奠定了基础。1923-1927年间,他与他的合作者们分成8卷发表了专著《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定律》。
1929年9月,Goldschmidt接受了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邀请,出任矿物学教授兼任矿物与岩石研究所所长。德国政府为他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和研究助手,以期待解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中的某些问题。在那里,他组建了一个有许多外国科学家参与、比在奥斯陆大得多的研究团队。尽管战后的德国经济形势并不太好,但在哥廷根,数学、物理、物理化学以及其它科学仍然是一派繁荣。他在哥廷根的研究仅持续了7年,但那是一段十分高产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地壳中众多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成果。1934年他提出了“晶体化学”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稍后,他开始研究共价键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并且发现他们遵循不同的规则。他认为正常化合价的概念不适用于金属间化合物,建立了金属原子的“Goldschmidt半径”,它是原子在其晶体结构中配位数的函数。此前,离子半径和原子半径的概念与定义还十分模糊。自他的工作之后,它们成为精确、定量和实用的数据。尽管化学键的长度变化和配对离子与中心离子种类的不同,可导致配位数的变化。但这一情况并不降低原子半径这一概念的巨大实用意义。而这一概念正是由Goldschmidt首先提出的。
1940年4月,德国人占领了挪威。Goldschmidt的情况变得更糟。尤其是因为他利用地质学的专业知识误导了纳粹占领者寻找挪威矿藏地点的工作,最终被盖世太保逮捕,没收了全部财产。1942年,他曾经两次被捕,随后又被释放。最后一次是在奥斯陆港的一条船上,正当他几乎要与一批犹太人一起被运往波兰集中营的时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可怕轶事。有一件听起来好像很恐怖,那时他曾经随身携带有一粒氰化物胶囊,以防他被捕后的不测事件。当一位同监狱的教授试图向他也索要一粒胶囊时,他回答说,“这粒毒药仅仅只供一位化学教授享用,而你作为一位力学教授应该选用绳索来解决问题”。
1943年1月摄于斯德哥尔摩。
1944年摄于英格兰Lafayette。
1. Robert W. Cahn: 《走进材料科学》,杨柯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北京。
2. G.P. Glasby, Newsletter of the Geochemical Society, Oct. (2006) 14.
(欢迎链接,谢绝转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