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负责收集声波并将其传导至鼓膜。耳廓通过滤波作用帮助定位声源,并对20Hz-20kHz的声音有较好的收集效果。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和咽鼓管组成。听小骨通过杠杆作用将鼓膜的振动放大22.1倍,同时匹配空气与内耳淋巴液的阻抗差异,确保声能有效传递。内耳核心结构为耳蜗,内含基底膜和螺旋器(柯蒂氏器)。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应不同频率的声音(低频在顶部,高频在底部)。
声音传递过程有气传导和骨传导。
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这是主要的传声路径。
骨传导:声波直接通过颅骨振动内耳,但仅起辅助作用,常用于检测听觉系统功能。
听觉的产生靠频率编码。基底膜不同区域对特定频率敏感,形成行波现象。高频声波引起基底膜底部振动,低频声波则靠近顶部。
人耳可感知16Hz-20kHz的声波,响度范围达0-120分贝。听觉系统通过外毛细胞的主动放大机制增强灵敏度,同时避免损伤。
双耳通过时间差和强度差判断声源方向。中耳肌肉和耳蜗外毛细胞可调节对强声的敏感度,防止听觉损伤。听觉皮层对信号进行整合、记忆和语义分析,实现声音的理解。
听觉不仅是感知声音的生理过程,还涉及复杂的神经编码和认知功能。了解其机制有助于预防听力损伤,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3 0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