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恐狂症患者:不要将对新冠病毒的恐惧转嫁到狂犬病毒

已有 944 次阅读 2025-2-23 12:56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恐狂症患者:不要将对新冠病毒的恐惧转嫁到狂犬病毒

前几年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曾影响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直接左右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古往今来,狂犬病从来只会零星散发,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微乎其微。

如今新冠病毒流行的大势已去,但许多人却将对新冠病毒的恐惧转嫁到狂犬病毒,错误地将新冠病毒的传播特点套用到狂犬病毒,从而对狂犬病产生盲目、过度的恐惧。

有些典型的恐狂症患者表示,狗对着自己叫唤了几声,就担心狗的唾沫会飞到自己脸上,自己可能会得狂犬病,要去打疫苗。狗在楼上邻居家叫唤,就担心狗的唾液会从空中经窗户飞到自己家里造成感染。狗从身边跑过,担心已被咬到而自己未注意到,被狗碰过的裤子就再也不敢穿了,....

事实上新冠病毒狂犬病毒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上有本质区别。新冠病毒曾引发全球大流行,在全球范围造成重大灾难,而狂犬病毒的传播效率极低只会零星散发,永远不可能引发大流行。日常生活中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极小,很容易防范

以下对新冠病毒与狂犬病毒基本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传染性与传播效率,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说明对狂犬病毒完全不必盲目、过度恐惧

1. 病原体基本生物学特性

新冠病毒(SARS-CoV-2): 

属于冠状病毒科 β 属,单链正链 RNA 病毒。

变异速度快,产生了多种变异株(如阿尔法、德尔塔、奥密克戎)。

感染呼吸道和肺部,主要在上呼吸道(鼻咽、喉咙)大量复制。

潜伏期短(通常2-14天)

致死率较低(约1%-3%,因变种和医疗条件而异)

人类为主要宿主,也可感染某些动物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属于弹状病毒科 狂犬病毒属,单链负链 RNA 病毒

变异速度慢(能存活的病毒都是未发生明显的抗原性改变的毒株,凡有改变的都无法生存),病毒株较为稳定,用于生产疫苗的毒株一百多年来基本相同

多宿主(犬类、蝙蝠等),人类仅为偶然宿主

攻击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在肌肉和神经细胞中复制。

潜伏期长(通常1-3个月,最长年)

致死率极高(接近100%

结:

新冠病毒:适应性强、传播链广泛、变异快,感染呼吸道易排出体外,感染个体死亡率较低,便于继续扩大传播

狂犬病毒:传播途径单一、在神经系统中复制,不经呼吸道传播。感染个体死亡率极高,继续传播病毒的机会减少,传播自然中断的概率很高。

2. 传播方式       

 新冠病毒

    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产生的飞沫传播。传播距离 1-2

    气溶胶传播:在密闭空间中,病毒可通过气溶胶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传播数米甚至更远

    接触传播飞沫沉降在物体表面,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再接触口、鼻、眼等黏膜传播。

    高效传播:传播效率高,易在人群中快速扩散,导致大规模流行。

狂犬病毒

    动物咬伤传播:主要通过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尤其是犬类和蝙蝠。

    接触传播:极少数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唾液或神经组织传播(如开放性伤口或黏膜接触)。

  不会通过飞沫、气溶胶和空气传播:不经呼吸道排出,不会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极罕见情况:如器官移植实验室事故,但概率极低

      低效传播:传播效率低,依赖于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难以在人群中扩散。

3. 环境中的存活能力

新冠病毒: 

    在空气中可存活数小时,尤其是气溶胶颗粒间接接触可致感染

  在塑料、不锈钢表面可存活数天环境高温、长时间紫外线可使其失活。

狂犬病毒: 

  在空气中无法存活,暴露在空气中几分钟内失活

  对外界环境极度敏感:对高温、紫外线、消毒剂极其敏感,在唾液干燥后立即失活

  不通过物体表面传播:因唾液干燥后病毒灭活,不会通过物体、地面、空气等途径传播。不会通过环境传播

4. 传染性与传播效率

新冠病毒: 

  极高的传染性R0 值(基本传染数)为 2~9,不同变异株传染性不同,如奥密克戎 R0 可达 9

  无症状期即可传播:感染后 1-2 即有传染性,且无症状感染者也能传播。

  人与人之间可高效传播尤其是在密闭空间或人群密集场所感染风险较高。

狂犬病毒: 

  极低的传染性R0 接近 0,感染者不会传染他人传播场景极为特殊

  需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伤口直接接触唾液才有感染可能。

  无人与人传播除了器官移植,从未发生过由人到人传播狂犬病的病例。

5. 暴露后防治措施

新冠病毒: 

  暴露后无法阻断感染暴露无有效措施阻断病毒入侵,仅能隔离观察

     防范措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提前接种疫苗。接种灭活疫苗、mRNA 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降低感染率和重症率

狂犬病毒: 

    避免接触流浪动物或疑似狂犬病动物。

    被动物咬伤后,立即清洗伤口并接种疫苗。咬伤或抓伤后尽早清洗伤口并接种疫苗100% 阻断发病

 暴露后可用免疫球蛋白(RIG:严重暴露时,可注射 RIG 中和伤口处病毒,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总结:对狂犬病毒不必过度恐惧的原因

传播方式有限

    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动物咬伤传播,日常生活中接触感染的风险极低。

高效预防措施

    暴露后及时清洗伤口并接种疫苗,可几乎完全预防发病。

低传播效率

    狂犬病毒无法通过空气、飞沫或日常接触传播,传播效率远低于新冠病毒。

可控的感染源

    通过犬类疫苗接种和流浪动物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狂犬病的传播。

结论

        新冠病毒的高效传播和广泛影响确实令人担忧,狂犬病毒的传播方式有限且感染风险极低,完全不必盲目、过度恐惧。通过科学的防范措施和理性的认知,可以有效降低狂犬病的感染风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474438.html

上一篇:全球控制犬类和人类狂犬病的奋斗史
下一篇:传染病的消除和根除: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收藏 IP: 67.188.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