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工程技术在制药、发酵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功,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药物、酶和生物制品方面,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2019年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为36.1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356.7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33.6%。然而,在污水生物脱氮领域,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几乎为零。
1. 基因工程菌难定植、不稳定
污水处理环境比制药和发酵工业更加复杂,污水成分复杂多变,污染物浓度、类型、温度、pH等条件经常波动,基因工程菌可能无法在这样不稳定的环境中维持其高效功能。工程菌需与本地微生物群落竞争资源和生态位,可能被原生微生物抑制或替代,难以长期稳定定殖。在长期运行中,工程菌可能无法保持目标基因的高效表达,基因突变或调控失衡会导致性能下降。
2. 环境安全性和法规限制
与制药、发酵领域不同,污水处理行业为开放时系统,外源基因可能在工程菌群落内丢失或被其他微生物吸收,影响其功能稳定性甚至引发未知的生态问题,基因工程菌的环境释放可能引起公众对生态和健康风险的担忧。许多国家的环保法规对基因工程菌在开放环境中的应用具有严格限制,需要额外的时间和成本进行评估和许可。
3. 经济效益和工艺适用性
制药和发酵工业中的基因工程菌在受控条件下运行,能够充分发挥其高效性。而污水处理的目标通常是处理高体积、低价值的废水,工程菌的生产、维持和监控成本可能难以覆盖。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或厌氧处理工艺已经相对成熟且经济高效,工程菌的引入可能需要对现有工艺进行大规模改造,增加技术和经济负担。
4. 研究和应用中的技术瓶颈
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已成熟,但针对污水处理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未形成足够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案例。污水生物脱氮通常涉及氨氧化、亚硝酸氧化、反硝化等多个步骤,需要多个微生物协同作用。单一工程菌难以同时满足多重功能需求,污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同时存在可能干扰工程菌的代谢网络,影响其脱氮效率。
展望与可能的解决方向
开发更加稳定和适应性的工程菌株,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复杂代谢功能的模块化设计;构建闭合或半闭合的反应器系统(如膜生物反应器)以隔离工程菌株,降低基因扩散风险;推动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为基因工程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规范和支持;通过实验与实际示范相结合,逐步验证工程菌在污水脱氮中的长期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5 0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