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棘,这种小浆果不仅营养丰富,更蕴藏着护肤领域的“黑科技”。近期,内蒙古大学与法国索邦大学张勇民院士团队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cience and Cosmetic Technology 2024年第1卷第3期发表了题为《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sea buckthorn polysaccharide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cosmetic industry》的重要研究。
该研究系统揭示了沙棘多糖的化学结构及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清除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沙棘多糖展现了优异的抗氧化效果,尤其在低浓度下效果甚至优于经典抗氧化剂VC!研究团队采用多种高效技术(HPGPC、HPLC、FTIR等),全面解析了沙棘多糖的物理化学特性,同时探讨了中性和酸性多糖在抗氧化性能上的差异。
这项研究不仅为沙棘多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其在抗氧化和抗衰老功能性化妆品中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未来,沙棘或将成为护肤领域的“抗氧化新星”,令人期待!
研究背景自然多糖因其抗氧化特性被广泛研究,并在护肤领域中应用,特别是防止皮肤衰老方面。然而,关于沙棘多糖的抗氧化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相关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沙棘多糖的化学结构,探索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潜力,并为其抗氧化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950306X24000219
引用格式:
Wang H, Cheng N, Wu Q,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sea buckthorn polysaccharide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cosmetic industry. J Dermatol Sci Cosmet Technol. 2024;1(3):100023.
doi:10.1016/j.jdsct.2024.100023
本文亮点本文系统研究了沙棘多糖的化学结构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明确了其通过清除多种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DPPH和ABTS自由基)表现出的显著抗氧化能力,特别是在低浓度下优于VC。同时,文章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如HPGPC、HPLC、FTIR、SEM、TGA和XRD)全面表征了沙棘多糖的物理化学特性,并首次探索了中性和酸性多糖的抗氧化性能差异,为沙棘多糖在抗氧化及抗衰老功能性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背景许多天然多糖已被报道通过抗氧化途径保护皮肤免受衰老,但关于沙棘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尚不完善。
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沙棘多糖的化学结构,旨在为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探索其体外抗氧化潜力。
材料与方法采用热水提取和超声波提取方法制备了沙棘粗多糖(SP)。然后,通过阴离子交换方法将其分离纯化,得到三种不同的多糖:SPA(去离子水洗脱的多糖,为中性多糖)、SPB(0.1 M NaCl洗脱的多糖)和SPC(0.2 M NaCl洗脱的多糖),后两者为酸性多糖。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高效液相色谱(HPL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和X射线衍射(XRD)对四种多糖(SP、SPA、SPB和SPC)的特性进行了表征。此外,采用体外抗氧化测定方法测试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
结果体外抗氧化测定显示,四种沙棘多糖(SP、SPA、SPB和SPC)对清除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尤其是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能力。在低浓度下,它们清除自由基的效果优于VC,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还原能力。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因此沙棘多糖在抗氧化和抗衰老功能性化妆品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cience and Cosmetic Technology由广东省化妆品学会组织创办,刊发皮肤科学与化妆品技术相关创新科技成果的开放获取型英文国际期刊,期刊主编由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杜志云教授担任;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研究员张勇民教授担任联合主编;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广东省化妆品学会副秘书长彭奕博士担任执行主编。编委会成员更是囊括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皮肤科医学专家及化妆品行业研究人员等。期刊旨在为皮肤科学与化妆品研究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皮肤科学与化妆品相关研究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化妆品技术的科技创新,助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