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科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蒲宗君课题组分析2000—2020年四川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增益
四川属于西南早熟冬麦区,生育期较其他麦区短(播种晚:10月底至11月上旬;成熟早:5月上旬至中旬),同时伴随寡光照、生育后期高温和高湿的特殊气候特征,条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常发重发。过去十多年,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小麦面积下滑严重,但仍然支撑着四川夏粮的半壁江山。加强新品种选育,持续提高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是维持和提高四川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但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改良效率及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还不清楚,不利于四川高产小麦的育种设计。因此,有必要对近20年来四川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为今后四川小麦产量进一步改良提供参考。
近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粮油作物绿色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蒲宗君课题组完成的题为“2000—2020年四川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增益分析”的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2024年第57卷20期正式发表。本研究于2019—2022年,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测定2001—2016年以来145份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2000—2020年以来的60份高产小麦品种(四川省历年区试中产量位于前列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而分析2000—2020年来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
145份品种产量变化趋势
结果显示,145份2001—2016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37.20 kg·hm-2或0.66%,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和株高呈降低趋势。
145份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0.42×104·hm-2或0.13%)是145份2001—2016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60份2000—2020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61.10 kg·hm-2或0.89%,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几乎无变化。
60份高产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位有效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1.80×104·hm-2或0.51%)也是60份2000—2020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近20年来,四川省小麦产量遗传改良育种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高产育种产量改良效果显著,四川省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是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产量要素中,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四川小麦高产的重要基础,但其遗传改良处于瓶颈期。在此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四川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该研究获得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NK20220607)、四川省科技计划(2022YFSY0015,2022ZZCX003,2021YFYZ0002,2022ZSZX0014)的资助。
论文链接:
引用本文:
罗江陶, 郑建敏, 邓清燕, 刘培勋, 蒲宗君. 2000—2020年四川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增益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0): 3945-3956.
LUO JiangTao, ZHENG JianMin, DENG QingYan, LIU PeiXun, PU ZongJun. Yield Gain Analysis of Wheat Varieties in Sichuan from 2000 to 2020[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4, 57(20): 3945-395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