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Nutrients 西安交通大学——孕期营养与子代健康新发现:孕晚期高血红蛋白浓度或不利于胎儿体重增长

已有 136 次阅读 2024-9-27 18:10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01.研究背景

胎儿体重增长不良不仅影响个体生命周期健康,还可能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母亲孕期摄入叶酸、铁等微量营养素对于胎儿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其中,血红蛋白浓度作为反映孕期铁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母亲孕期血红蛋白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和早产等不良出生结局可能存在关联。然而,此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母亲贫血的影响上,而关于高血红蛋白浓度与出生结局关联的研究相对较少,来自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更是严重缺乏。

西安交通大学颜虹教授、党少农教授团队在 Nutrients 期刊发表了研究文章,文章基于一项在中国西北农村地区开展的前瞻性研究,针对不同孕期母亲血红蛋白浓度 (涵盖整个血红蛋白范围) 与出生体重相关结局之间关系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了高血红蛋白浓度与出生结局关联。

              

02.研究过程与结果

依托一项于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农村进行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于2016年12月起纳入进入试验的孕妇,开展前瞻性研究,于注册时收集孕妇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和健康相关信息,并随访至其分娩,期间收集母亲各次产检血红蛋白信息、营养素服用情况、健康状况等信息,分娩后收集新生儿性别、出生孕周、出生体重等出生结局。研究的暴露因素为孕早、中、晚期血红蛋白浓度,主要结局为出生体重,次要结局为出生体重相关结局,包括出生体重Z评分、低体重和小于胎龄儿,混杂因素或协变量包括母亲年龄、收入情况、生育史、孕前BMI、孕期危险因素暴露、营养素服用等。本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血红蛋白浓度与出生体重及相关结局的线性关联,应用非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二者间的非线性关联。

排除失访、流产、退出、非单胎活产、血红蛋白或结局缺失者后,研究共纳入3748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人群中,大约2/3的妇女在怀孕期间患有贫血,大约50%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发生过血红蛋白≥130 g/L。研究发现,在孕晚期,与血红蛋白正常 (110-129 g/L) 的孕妇相比,严重贫血 (<70 g/L) 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降低216.3 g (95%CI:-426.7,-5.9),低体重风险显著增加 (校正RR:7.47,95%CI:2.53,22.08);轻度贫血 (100—109g/L) 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增加46.5g (95%CI:7.6,85.3),小于胎龄儿风险降低27% (校正RR:0.73,95%CI:0.61,0.87);血红蛋白≥130 g/L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有下降的趋势,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校正β:-30.7 g,95%CI:-76.1,14.7)。未发现孕早、中期血红蛋白浓度与出生体重相关结局的显著关联。

研究进一步发现,孕晚期母亲血红蛋白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倒U型关系,与低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呈近似U型关系 (见图1)。当孕晚期血红蛋白浓度为100—110 g/L时,观察到相对较高的出生体重和较低的低体重和小于胎龄儿风险,而血红蛋白<70 g/L或>130 g/L与出生体重下降和低体重和小于胎龄儿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11.png

22.png

图1. 孕晚期母亲血红蛋白浓度与 (a) 出生体重、(b) 低体重和 (c) 小于胎龄儿之间的非线性关联。

               

03.研究总结

本研究显示了孕晚期低和高血红蛋白浓度都可能影响胎儿体重增长,并增加低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本研究是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揭示孕晚期母亲血红蛋白与出生体重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前瞻性研究,强调了孕晚期血红蛋白偏低或偏高均对胎儿体重发育存在不良影响。建议应全面评估母亲孕晚期血红蛋白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除改善重度贫血外,也应对血红蛋白偏高予以重视。

               

原文出自 Nutrients 期刊:https://www.mdpi.com/1505274

进入期刊英文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nutrients

              

Nutrients 期刊介绍

主编:Lluis Serra-Majem, University of 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Spain; Maria Luz Fernandez,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USA

期刊主题涵盖常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生物活性营养素、运动营养、公共卫生和饮食相关疾病等学科领域。

2023 Impact Factor:4.8

2023 CiteScore:9.2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5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5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52978.html

上一篇:Hydrology 创刊10周年:迈入水文科学新里程
下一篇:Foods:华南农业大学罗林副教授等创建特刊——用于检测食品中环境毒素的新兴生物传感器技术
收藏 IP: 116.211.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