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纽约时报2024年9月19日的报道(有删节)。最近国内一些地方也遭遇了强台风的袭击,经济损失巨大,国际社会似乎没有兴趣或能力来关注。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各国自保的明智选择。
世界各地的洪水事件都有一个共同因素:气候变化导致大气变暖。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公民做好准备?
乍得。越南。奥地利。美国南部。
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最近几周的极端降雨已造成数千人死亡,淹没了整个城镇,引发山体滑坡,并使数百万人断电。这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标志性恶劣天气事件的预兆,它凸显了无论富裕国家还是贫穷国家都迫切需要适应。
极端降雨的爆发使沿海和河流洪水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可预测。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迈克尔·韦纳说:“各地的极端事件都在加剧,因此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都应该预计洪水会变得更大。” “毫无疑问,世界各地的此类洪水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这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
最近发生的一些致命洪水,例如今年初夏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发生的山体滑坡,可以直接归因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
8月份发布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由于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山体滑坡的倾盆大雨增加了10%。
对于最近几周的洪水,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归因研究。尽管一些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对每个事件进行归因研究。
尽管如此,科学是明确的:温暖的大气含有更多的水分。除了其他气象因素之外,这还可能导致极端降雨的爆发。例如,风暴鲍里斯是一个缓慢的低压系统,自上周风暴开始以来,欧洲各地的降雨量已达到 9 月平均降雨量的五倍。一阵寒冷的极地气流与一股充满水蒸气的温暖地中海空气相撞,产生了一场异常强大的风暴,带来了暴雨和强风。据路透社报道,截至周三,奥地利、捷克共和国、波兰和罗马尼亚至少有 23 人死亡。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本周遭遇同样罕见的风暴。一些地区在 12 小时内降雨量达到 18 英寸,这一降水量在统计上极为罕见,被认为是千年一遇的事件。
东南亚地区最强风暴之一的台风“八木”给越南北部带来了大降雨和高达 204 公里/小时的风速。事故造成至少 143 人死亡,其中 22 人死于与中国接壤的山区省份老街省的山体滑坡。风暴蔓延至缅甸,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造成至少 110 人死亡。
在已经处于危险之中的地区,死亡人数更高。
最近的洪水是在危险不断累积的基础上发生的,这些危险削弱了人们的应对能力。
尼日利亚北部部分地区遭受持续7天的强降雨袭击,导致大坝决堤,造成至少200人死亡,迈杜古里市的一半被淹没。当地官员告诉路透社,这是二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水。这场降雨是在季风前的炎热天气以及博科圣地武装分子与尼日利亚政府军在该地区发生多年冲突之后几个月到来的。博尔诺州州长表示,洪水已导致超过一百万人流离失所,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极端天气对非洲各国政府来说代价异常高昂。据世界气象组织称,平均而言,非洲国家因洪水、干旱和高温而损失了 5% 的经济。许多人花费了高达十分之一的预算来应对极端天气灾害。许多极端事件都是由导致地球升温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但非洲仅占世界年排放量的一小部分。
适应(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最近的洪水清楚地表明,富国和穷国都需要投资加强其有形基础设施和公共政策,以尽量减少极端天气的影响。
联合国已敦促各国政府建立更多预警系统,这些系统相对便宜,并且可能有效地挽救生命。联合国表示,目前已有 101 个国家制定了预警协议,至少在纸面上是这样,这一数字是 2015 年报告的数量的两倍。
有许多可行的措施可以减少洪水造成的生命损失。其中包括向人们提供少量现金,以便他们能够远离危险,并安装应急供水和电力系统,以防止洪水后疾病的爆发。
地方官员和灾害管理专家表示,虽然更难,但至关重要的是,防止在容易发生严重洪水和山体滑坡的地区砍伐森林和进行建设。由于广泛的森林砍伐和生态敏感地区的无计划开发,喀拉拉邦的洪水更具破坏性。
在美国等富裕国家,地方政府在昂贵的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例如,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都经历过强烈风暴,它们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改造道路,以更好地抵御极端降雨,并开始保护湿地等天然防洪屏障免遭开发。
相比之下,已经陷入债务困境的低收入国家维护道路的能力较差,更不用说建设抗洪基础设施了。
“我们需要发展关键的基础设施,”来自尼日利亚的城市规划师、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的客座科学家奥拉桑坎米·哈比布·奥库诺拉 (Olasunkanmi Habeeb Okunola) 说。 “如果你做得对,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正在使天气变得更加恶劣和不稳定。这需要为意外情况做好准备。
中欧大学教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副主席戴安娜·乌尔格-沃萨茨说:“我们不知道具体的事件何时发生或发生哪种类型。” “不幸的是,毫无疑问,更严重的事件即将到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