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h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shch

博文

时空真地会弯曲吗?

已有 1215 次阅读 2024-9-8 16: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空真地会弯曲吗?

在我的认知中,以为爱因斯坦在创立广义相对论是通过电梯实验形成有关概念的,近来却有所怀疑:爱翁是否真地做过这个实验呢?首先,地点不明。电梯那么大,如果爱翁是通过它做实验才建立了一个现代理论,可以说是立下了非凡之功,即使通过实验而粉身碎骨,也一定会作为科技文物给予妥善保护的,不会凭空让其消失踪迹,说不定还会为其遗存制作铭牌: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用过的电梯残件,给予纪念。比萨斜塔虽然经过考证并没有真正做过自由落体实验,现仍被视为科学文物,爱翁的实验晚了那么多年,又意义非凡,不大肆宣传就说不过去了。但目前人们对实验的时间、地点均无任何记述。真匪夷所思!其次,从实验的内容来看,其中有电梯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这本身是具有破坏性的,其后果不难想象,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在其中观察实验效果。当然难以发现从外面射入的光线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弯曲,从而能够利用等效原理得到时空弯曲的认识。虽然可以在电梯内安装记录设备,但并没有相应报道。如此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实验在实施前后竟然没有介绍其细节,同样也让人不可思议。第三,光线的传播方向是和光源与观察者的距离有关的,在该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时光线就可以视为平行光,也就是说不管电梯位置如何变化,通过小孔射进来的光才能视为来自同一方向。这才能在密闭的电梯中观察自然光通过小孔在电梯壁上形成的光斑的位置变化,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但对于距离很近的光源而言,即使电梯匀速运动被视为惯性系,通过小孔射进来的光在电梯内壁上的光斑位置本就是连续变化的,要发现光线的弯曲肯定是不可能的。第四,在有限距离中自由落体加速度造成电梯的最大运动速度与光线的传播速度相比极其微小,根本不在同一数量级上,即使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不可能察觉光线传播方向的这一细微变化。由此可见,爱翁很可能并没有通过这个实验来发现光线弯曲,其所谓观察结果完全是出自于想当然,这当然不能算是严谨的科学实验。合理的想象在科研工作中或许不能完全排斥,但还是需要有客观事实支撑才能成为科学规律,并不能简单地就把想象视为真理。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为止!爱翁将想象得到的结果用等效原理转换成时空弯曲。这虽然可以理解,因为人们当时还不知道光子也是有质量的,而是认为光子没有质量,以为这样才能保证真空中的光速不变。而对于质量为零的光子,引力是不可能使其传播路线发生偏转的,于是就根据等效原理认为这是时空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弯曲。这是十分勉强的!时间和空间本身只是用来描述物质存在的状态的,它本身并非客观存在的物质。它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是人们为了表征物质存在的地点及其状态的变化规律而建立起来的概念。通常表现为四维坐标系,其坐标、原点、单位完全源于人为的定义,当然不会有质量。既然引力不可能使质量为零的光子运动方向发生偏转,那么引力又怎么能造成没有质量的时空弯曲呢?需要指出,如果引力场能够一无例外地造成时空弯曲,对静止的电梯也同样应该如此,在那里也就应同样可以观察到光线方向因为时空弯曲造成的偏转,实际上这是不可能观察到的。这实际上明显表明时空并未因引力场的存在而弯曲,时空弯曲是毫无道理的。由此可见所谓等效原理也并非万无一失。因为等效绝非等同!能够获得相同或类似效果的解释可能不仅局限于一种,没有确凿的证据就难以确定哪一种才是客观事实。吃西餐和吃中餐都能获得饱腹的效果,谁能说西餐就是中餐呢?可见运用等效原理得到的结果并非板上钉钉的。要真正得到科学结论,必须要有真凭实据,那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李惕碚院士2021年曾经做过题为《爱因斯坦弯曲时空陷阱与周培源-彭桓武时空观》的学术报告视频,其中说到:“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框架是‘弯曲时空’,引力只是时空弯曲的表现。爱因斯坦关于弯曲时空应当成为一切物理理论基础的论断,严重束缚了百年来基本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并且指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周培源先生和彭桓武先生就已明确指出:弯曲时空不过是描述引力现象的数学语言,测量和描述引力现象及规律只能在平直时空里进行。”因为才疏学浅,看到视频时尚处于初学阶段,无法判断其中的是非曲直,现在回过头来看,李院士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其对时空弯曲的批评真可以说是鞭辟入里、深中肯綮,确实难能可贵。如果弯曲时空确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框架,后者是否仍然那么高不可攀地正确?看来还是有讨论余地的。

才疏学浅,错谬难免,敬请指正。由于数理基础的欠缺,我并未系统学过有关广义相对论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获得的,难免会受到网络作者的误导而有失偏颇,祈盼高人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时空真地会弯曲吗.do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1991-1450198.html

上一篇:荒唐的奥伯斯佯谬
下一篇:错误解读难成基础
收藏 IP: 114.93.167.*| 热度|

3 王涛 王从彦 曾纪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