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人工智能发展,社会科学必须先行

已有 493 次阅读 2024-8-9 14:10 |个人分类:博客资讯|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人工智能发展,社会科学必须先行

    

3333.png

王飞跃

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当今最好的人工智能程序到底有多智能?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能做些什么?我们有必要担心机器比人类聪明且将很快夺取我们的工作吗?

        作为《AI 3.0》的译者,上世纪80年代,王飞跃教授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且研究这一技术背后的社会学。如今耳熟能详的CPSS(社会物理信息系统)正是由他于上世纪未提出且开始研究,除在此基础上用中文进行计算社会学和社会计算科研外,并在2010年的英文学术论文中正式推出CPSS,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本次访谈中,王飞跃教授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影响与意义。

    

    《商学院》:您是否还记得在2000年这个时点人们对于互联网是怎样的态度?互联网从实验室的技术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您认为有哪些关键因素促成了这次变革?这对今天我们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王飞跃:我对网络的认知要更早一些, 所以对2000年这个时点没有特别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起,我在美国读书教书,当时除了校园公网,NASA还为我们提供了专网,但家里上网要通过modem(俗称“猫”)。我们中国直到90年代中后期才普及网络,但进展迅猛。因为接触互联网较早,让我对社会事件的迅速传播及其效应有了不同的认识。

        1990年代末,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来到我所在的大学任教。他曾提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叫社会运动组织(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SMO),指由一群人共同组织和行动,旨在推动社会变革、争取权益或实现某种重大变革的集体行动。当时我从事高频交易,关注新闻传播对高频交易的影响,而互联网很容易使得陌生人快速组成社会运动组织,进而影响传播,受SMO启发,我有了后来的CMO(Cyber Movement Organizations)想法,这也是我后来转向开源情报和社会计算研究的动因。今天微信的群,英文叫Movement, 而不是Group, 十分专业。

        当互联网开始普及时,我有一个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即互联网本质是一门社会学和社会技术,而且让经典社会学跨入“量子”社会学,就象牛顿绝对力学进入量子物理。为此,我提出了CSP这一概念,即赛博空间(Cyber)、社会(Social)和物理世界(Physical)一体化,形成社会科学的“非欧空间”,如同量子力学时空一体化之后,突破牛顿绝对时空的欧氏空间物理进入非欧空间量子力学一样。这一想法,是源于哲学家波普尔对世界的三个分类。波普尔将世界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世界I是由物理客体和事件组成的世界,世界II是由心灵主体和其感知事件组成的世界,世界III是由客观知识组成的世界,即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心理世界(Mental World)以及人工世界(Artificial World)。利用CPSS, 可使三个世界平行,让虚实一体,生成新智能。

        2003年,作为创新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资助社会计算与情报安全研究,并于2006年组建国际社会计算与情报安全信息学(ISI)团队,邀请了数位美国学术同仁参加。这个项目的口号是“CSP for Knowledge Automation(基于CSP的知识自动化)”。2009年,我提出AI 3.0,也叫学术智能,把AI作为Academic Intelligence, 希望开发开源系统,利用CSP部分实现科研知识自动化,改进提高研究生教研水平。中国科学院由此成为全世界最早的基于CSP的社会计算和ISI国际化团队。

        后来,美国基金会将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变成全球热词,由此,我也于2010年将CSP或CSPS改为CPSS(Cyber-Physical- Social Systems,社会物理信息系统)。可以认为CPSS是把信息物理系统CPS扩展,纳入社会信息和虚拟空间的人工信息而成。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CPS是CPSS的一个特定约束系统而己。无法如何,我们认为,CPSS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础设施,由此保证数据之力、计算之力、算法之力、网络之力和区块链(治理)之力能够“五力合一”,使智能科技走上“真道”,即使组织、运维和管理从软科学变为硬科技,确保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商学院》:为什么您认为社会科学在人工智能时代将成为硬科学?

      王飞跃:物理学从经典物理学进入现代物理学,研究量子与相对论,社会科学也应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基石就是人工智能。

        1900年后,物理学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进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时代。这一时期,物理学研究的物体越来越小,小到分子与原子,研究的对象速度越来越快,趋近于光速。现代物理与经典物理的区别是,以往研究的是“欧式空间”,两条平行线不相交,进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后,进入“非欧空间”,与“欧氏空间”不同,“非欧空间”的平行线是相交的,所以革命是从平行线的概念变化开始的。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出版社、一个电视台,这些都是社会的“分子”,每一个分子都变得重要了。有了互联网,人们的言语也像光速一样传播。这与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是类似的。所以社会学研究也要进入分子、光速的层面,进入非欧空间,进入量子社会学。现在,“实化虚、虚为实”的虚实互动和平行相交的时代特征,已为大家普遍接受,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兴起之后。

        ChatGPT是大语言模型,语言本属文科范畴,Sora视频生成属艺术范畴,所以人工智能的到来使社会科学变成硬科学。人工智能源自对智慧的追求,哲学即是爱智慧。今天,研究智慧必须引入硬科学。

人工智能,或更一般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必须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类,让人类社会及其生态能够可持续发展,为此目地,我们必须将社会科学这一工业社会的“软科学”化为智业社会的“硬科技”,目前区块链智能,智能合约,各类DAO技术,正使组织、协调、执行这类文科术语,变成硬硬的“黑科技”,而这只是开头而已。

       

     《商学院》: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工智能是怎样的关系?

       王飞跃: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人的思维模式随工具而变。农业时代是农业思维,工业时代是工业思维,这由两个时代的社会基础设施决定。互联网时代,信息基础设施改变后,人们查找资料不再去图书馆,而是使用google scholar或其它搜索引擎。导航不再用地图,而是用GPS和北斗。

        回顾100年前的工厂,再看看今天的工厂,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刚刚开始。未来将进入智业社会,基础设施是象Sora、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它们的完善版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知识基础设施,不再是今天的图书馆、学校。

        今天的知识分科分类很细,但随着大模型的完善,世界将由我们生物人、机器人、数字人共同组成,人们生下来有资格和资源成为指挥数字人和机器人的“CEO”,指挥机器人和数字人为自己和社会工作。基础设施改变后,人们不再需要十几年的传统教育体系,也不会为“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争论不休。事实是,社会的教育体系和运行逻辑将被彻底改变,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习方式将不再适用,我们必须把眼光从西方的K12思维,扩展到K21(从幼儿到博士的教育规划)系统智能思维,否则社会难以健康的方式持续发展。

       

     《商学院》: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衡量人的价值?

       王飞跃:工业革命诞生了流水线和计件工资制,泰勒的科学管理将一个部件分解成众多动作,按生产时间制定标准,做多了奖,做少了罚,确立了科学管理。

        当时有统计显示,20个工人中19个都想少干多拿,因为拿的是固定工资。泰勒用秒表算出标准动作和时间后,认为资本家和工人由此会成为朋友,因为双方都知道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获得多少收益。结果?适得其反,引发工人大罢工大革命,为什么?

        德鲁克暗指这是无法度量知识工作而造成的:科学管理引入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经济,但知识工作由于难以客观量化工作量反而成为提高效率的最大障碍,造成二极分化,逐渐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力。

        然而,ChatGPT、Sora就象未来知识工作者的知识车间中的各种知识车床和工具,使用这些知识工具后,写报告像流水线作业,使知识工作走上可以度量的进程,这就是智业社会的开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需要更新我们的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我们思维方式的原因。

    

    《商学院》:人工智能发展后,人们会失去工作吗?

    

      王飞跃:我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引导不善,人们可能会再次经历工业时代初期的阵痛,其实这完全可以避免。

        工业革命兴起时,英国人认为人将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引发大量失业,连英国女王也担心她的臣民由此会变成乞丐。1811年起, 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许多工人把机器看作自己贫困的根源, 以捣毁机器、烧掉厂房的手段来对抗工业化。但现在我们己经知道了:今天机器更先进了,但人类并未成为机器的奴隶或者失业,人们反而不想去没有机器的地方工作,而且,把自己当成机器或者非法,或者不道德。最后,历史证明机器为人类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

        如今,一家没有电脑和机器设备的企业,人们一般不会考虑去那里工作。同样,未来如果一个企业不是人工智能企业,人们也不会去工作。因此,人工智能不但不会让人失去工作或失业,反而一定会产生更多更好适合人类的工作。

        当年工业革命期间的杰文斯悖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工业革命后,烧煤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杰文斯研究提高烧煤效率,减少危害的效果。他的设想是,烧煤效率提高后,煤的使用会减少,污染也会减轻。但是没想到效率提高之后,煤的用户越来越多,污染更重。人工智能也会如此,这个大众认为会减少人工的新技术,最后随着其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一定会用更多的人工。当然,我们的工作方式会有巨大的改变。

        近年来总有令人担忧的言论,如“机器取代人”“人工智能将使50%~70%的人失业”。事实上,被今天称为“computer”的计算机,曾经是专指算数女工术语,确实在名词上以“人变机器”的方式消灭了算数女工"computer"这一职业,但计算机不仅未使人类大规模失业,反而创造了许多更好、更多的新工作,如程序员、架构师、算法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事实胜于“恐”辩,尽管机器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短暂社会错位,使一些人失去工作,但不会造成人类大规模失业,相反,机器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合人类的工作,推动社会进步。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传统测绘业需要大量人工,但现在有了GPS和数字地图,围绕测绘业的爬山涉水十分辛苦的旧工种没了,却新增了更多更适人的就业岗位。

        历史将再次证明,人工智能可以提高“人工”效率,但会用更多的“人工”,就像提高烧煤的效率,本想少烧煤,结果是烧了更多的煤,产生“悖论”。所以,人工智能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用更多的人工,不可能让人类失去工作。

    

     《商学院》:您在研究CPSS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技术未来会在哪些方面改变社会?

       王飞跃:我从不预测,我也没有预测的本领。我认为将来最重要的是引导(Prescription),引导类似于医生开处方,不断调整。

        未来的核心是知识自动化。围绕新的社会基础设施将产生全新的工种。变化首先发生在教育领域,其次是管理,然后是制造,所以社会科学必须走在最前面。

   

444.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74-1445770.html

上一篇:[转载]《自动化学报》2024年50卷6期目录
下一篇:王飞跃 缪青海|平行科学:大模型时代AI4S的前沿技术与框架体系
收藏 IP: 183.160.1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1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