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宇宙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研究

博文

整天追问何时出大师本身就是一种浮躁 精选

已有 6646 次阅读 2008-1-11 00:55 |个人分类:科教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新闻转载了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陈武林先生的文章,评论:"为什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都是老人?“。
就闵恩泽院士、吴征镒院士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该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都是老人?是我们的年轻学者无力问鼎?是我们的最高科技成果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才能取得?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还是有其他原因?这值得深思。

对于这个具体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也许并不太值得深思,因为这是由奖的性质决定的,
这种奖奖励的是终身成就,平均而言,老年人一生的成就超过青年人几年的成就是很正常的,
好比持有了5年的基金大多都比刚持有了1年的基金涨的多。
另外,科技成果出来以后,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因此过上若干年再得奖是不难理解的。

我倒是觉得,不断地追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产生大师,什么时候才能得诺贝尔奖,这种心态本身就是浮躁的。

这几年,我不断看到这样一种舆论,就是近几年来国家在科技上增加了不少投资,
为什么还没有做出什么重大成果?有人认为,西南联大尚且可以出那么多大师,出那么多成果,
何以我们今天还比不上那时呢?

西南联大时期以及此前民国时期的教育、科研,确实有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当时的一些高校和教授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但是,我们也不应该神化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方面,
我们今天的平均水平其实远远超过当时。我们今天想起那时的一些著名科技方面的大师,比如象王淦昌先生,
在西南联大时期也是一位年轻学者,当时的人会认为他是一位有前途的优秀学者,
但恐怕也未必就能认定他是一位大师。同样的,今天的一些普通科学家,也许在未来就会被认为是大师.

如果要问中国为什么还没人得诺贝尔奖,我认为应该从历史找原因。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不断地有
各种政治运动,几乎没有哪个科学家可以安心地搞科研。这样整整折腾了20年,直到70年代末。特别是十年
文革,整整断送了一代人。此后,虽然政治运动停止了,但是80年代到90年代改革中又出现了严重的脑体倒挂、
人才外流、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60年代和70年代学术研究的停滞,又导致在80年代和90年代一线科学家的知识结构老化,研究的题目往往过时,因此也影响了青年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本土培养的年轻学者的成长和一些留学人才回国,我国的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要使我们的
科学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积累。无视我们近年来的巨大进步,
一味追问为什么还没有得诺贝尔奖,这助长了一种浮躁的心态。我国现在的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是有很多
问题,也应该逐步改进,但我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现在没得诺贝尔奖的真正原因。如果维持现在的势头,
杨振宁先生曾说,20年内中国人必能得诺贝尔奖. 我觉得, 考虑到得奖的工作的正确性和重要性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 20年内是否有中国科学家得诺贝尔奖不能确定,但20年内中国肯定有科学家能做出诺贝尔奖水平的重要工作.

整天追求诺贝尔奖,用诺贝尔作为标杆衡量一切是危险的,它会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高价引进和资助一些功成名就的著名学者,而对于那些真正有前途
但尚未出名的青年学者反而不予重视. 同样,有些单位重奖一些在Nature, Science 上发表的论文,但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不具备新闻性因而刊登在普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就不屑一顾,这都是拔苗助长的做法,无助于我国科学水平的真正提高,也无助于我们最终赢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情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1-14247.html

上一篇:无病乱投医:基金评审实名制
下一篇:科学研究如探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