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longc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longchang

博文

附5:再论引力

已有 650 次阅读 2023-11-21 18:28 |个人分类:终极大自然观|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序:

关于引力本原的讨论与争论,至少开始于上世纪初的广义相对论,目前较为集中的观点认为是“物质使空间产生了凹凸”而成。

那么问,比如据此是否任何物体的内部粒子间都是没有引力(不存在引力实质)的了呢?

其实,过去之所以这样认为,隐藏了两个前提:


一是(下意识)认为客观世界唯一的只有宇宙空间,没有别的抽象的空间层次了。

这一认识当否,对于当今物理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谨慎。

因为须知,终极的客观世界“大象”一定是完备的,因此如果对它没有个全面的了解是不可能有物理学完善之日的,当今物理学前沿已在逼近这一问题了,否则物理学前沿将永远存在无解谜题,永无完善之日。

【呼吁科学不妨暂时集中目光解决一下客观世界这一“大象”概貌认识问题。】


二是(实质上)认为一切物质皆是一种纯“裸”的存在,即认为它不含有(包括多种物理场、信息场的)虚象成分了。

但是,即使就本论来说(如本公众号给出的“终极大自然观”)也不是这样的(除非本论能受到颠覆性的否定,相信从总体上说是不可能被否定的)




作为本论的应用,这里围绕引力本原问题再作一次扼要解释(提纲式)。


01

粒子非裸:所有质量非0的粒子皆具有“完全空间”各个层次(注意到空间层次概念是高于空间维度概念的),

叫做粒子“非裸”(皆是“完全空间”的)。


02

粒子的完全空间系由微观的质量“核心”叠加上多种“场”构成,

使得粒子成为边界不确定的(具实虚“二象”结构的)“非裸子”。    

其中“核心”的结构可谓物理学已知。


至于其“场”则由多种因素场(属于物质结构的结构能)构成,

其中包括“弱力场”、“强力场”等,特别还有一种场,就是“引力场”,这时即谓宏观引力的微观情形。

也就是说,宏观引力是从微观开始累积而成的(不像电磁场那样没有微观),原因续下。


03

在“终极大自然观”下容易意识到,引力是(在“超能”中产生大爆炸生成宇宙时)随质量而同时产生的(与质量同生同灭,但与质量的能量层级不同);

引力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的,随质量增加而等比增强;

引力场自其场源(质量“子”)起,随“场半径”平方而减弱至0;

引力场无明确边界。


04

两个粒子间的引力公式(k((m_1*m_2))⁄r^2 )中,r是两粒子的质心间距。

注意到:

一是r永远不会为0,因为当r缩小到成为二粒子的“隐半径”之和时,二粒子便合二而一了、引力平衡了(这时再要缩小r就要受到“弱力”的抗拒了);

二是当粒子相互存在横向运动时,产生引力平衡的r将大于公式中相应的r 。


05

注意到粒子间相互的“引力”与各自(作为结构成分)的“引力场”概念是不同的。

因此,当粒子间引力平衡时并非各粒子的引力场没了。

也就是说,引力不只是宏观力,而是起自微观引力的累积,当把物质分开来时显现出的“强力”就是引力。

亦即,微观“强力”即是引力的微观表现。


06

宇宙空间是由“三种空间”(能量)叠加而成的“能量空间”。

一是宇宙势的“降势”产生宇宙膨胀(暗能量)形成的“基本空间”(能量,见第九讲);

二是在宇宙初始的动能下形成的(叠加在基本空间上、无摩擦损耗的)动力系统“运行空间”(能量,动能,非基本空间能);

三是各种天体物质的引力场综合形成的,表现为各自的(三维)等势引力球面强度渐弱从而综合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引力场空间”(能量,其中存在动态平衡的“0引力”(非0引力场)三维网状域)。

注:

“引力场空间”正好类似于广义相对论猜测的各天体产生的(表现为各自“等势球面”强度渐弱的)三维凹空间综合形成的“凹凸不平空间”。


07

关于广义相对论方程:

一是(据“4”)方程中有个(叫做)“宇宙常数”的,具有正确性,它对应于宇宙膨胀因素;

二是引力在方程中的功能表现基本上也是正确的(毕竟该方程只是个唯象模型),但引力的来源解释则有些偏颇(原因是在尚未视透“大象”之前,对引力和质量是难作正确理解的);

三是(据“5”)宇宙的基本力应为五个(原有“四力”加上宇宙降势产生的“膨胀力”(暗能量)),

或若把微观强力与宏观引力合并,即成为四个基本力了(电磁力+引力+弱力+膨胀力)。


注:

如果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来说的话,即成为“终极客观世界”(终极大自然)的基本能量(非动力)问题了。

那么,这时还应该增加一个“超能”(暗物质,出于其超逻辑性,它没有力的表现)。

这是因为,终极客观世界的能量只能是“广义能量”(完备的能量体系)。也只有在“广义能量观”下,“终极大自然观”才是顺畅无垠的完备体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7274-1410542.html

上一篇:附4: 吁请澄清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混沌局面
下一篇:第26讲:“终极大自然观”认识数学(数理)
收藏 IP: 117.176.2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