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i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avier

博文

[转载]流浪地球2:一次科学家与电影人的双向奔赴 | The Innovation

已有 2121 次阅读 2023-3-19 18:2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科学与影视融合”旨在通过电影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覆盖人群,实现科学的借势传播。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生动展示了这一创新路径的可行性与跨界合作的巨大潜力。作为内地影史春节档科幻片票房榜冠军,《流浪地球2》上映仅20天,吸引了超过6700万名观众走进影院观影,在电影专业平台猫眼的评分高达9.3,IMDb评分8.0,是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领域少有的高口碑佳作。

Shu Wang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03-17 00:01

流浪地球-640.png

图1 科学顾问协助电影团队完成“太空电梯”的设计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1月30日,中核集团新闻中心通过官方微博账号用一句话引爆互联网,引发一场堪称现象级的传播互动。3天时间内,98家央企悉数加入与《流浪地球2》的微博互动,借机展示了各自的优势技术和科技产品,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同样获得网友热情关注的,是为这部电影默默工作了近两年的科学顾问团队。导演郭帆和编剧龚格尔多次在不同场合中表达了对科学家参与创作的感谢:“多亏了他们,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初见规模”(图1)。

早在2019年,《流浪地球1》在中国收获了极高的电影票房和观众口碑,这部电影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中篇小说,而这部小说曾在2000年获得过中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奖——银河奖。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未来的世界,由于太阳正在急速老化,地球面临100年后就将毁灭的灾难。人类没有选择通过太空飞船离开,而是决定带着自己心爱的地球家园离开太阳系,寻找新的栖息地。在《流浪地球2》中,导演郭帆和他的团队在原著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宏大的世界,在创造这个“可信的未来世界”过程中,来自科学界的顾问们通过与主创团队的深度合作,为本次顺利完成这个新世界的架构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他们的参与,不仅让电影中的未来世界变得更加可信,而且传播了很多前沿的科学概念,甚至引发了大众对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相互之间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本片的科学顾问团队由2位执行制片人和17位科学家组成,并根据学科分为5个不同的工作组(图2)。由执行制片人负责工作对接和流程管理;科学家们则被邀请帮助电影人创造更科学的未来世界,包括确认科学原理、为剧中的情节提供科学化解释、为不符合科学基础的情节提供替代解决方案等。例如,制作团队最初设计了一种摧毁月球的方法,但科学顾问团队提供的计算表明,这样做所需的能量大致等于1029焦耳,所需能量将比最初提出的能量多10亿倍。主创团队根据科学顾问的建议修改了原始剧本,这一意见的采纳,直接导致相关剧情被修改,但最终呈现的“逐月”计划和“相控阵列核爆方案”,成就了电影中更科学、更具视觉吸引力的银幕故事。

流浪地球-f2-640.png

图2 科学团队人员的工作内容及价值贡献

“我们总能从科幻电影中找到灵感。”曾毅研究员在观影之后和本文作者王姝交流时难掩兴奋和肯定。作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曾毅长期致力于类脑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而他的职业启蒙可以追溯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于2001年执导的电影《人工智能》。正是这部科幻电影开启了他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趣。看完《流浪地球2》后,曾毅对电影给予高度赞扬:“就像我们在MOSS的行为中看到的那样,当人工智能缺乏人类情感,并对人类的意义缺乏理解时,它们可能为人类做些什么。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图恒宇的情感是如何保持的。当他和他的女儿被改造成数字人时,是他们对彼此的爱、对人类的爱驱使他们主动做出选择。正是电影中这类场景给予我启发,我对于数字大脑模拟、自然生命与人工智能生命可持续共生的研究愿景从未如此强烈。”

科学家参与电影制作过程,可以大大提高电影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科幻电影创作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高需求,又会反过来促使科学界探索和开发更尖端的技术和应用。例如,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MARS实验室曾与电影的主要视效执行团队MOREVFX展开合作,尝试为电影设计了一种新的面部捕捉硬件Fastage。Fastage使用多视图几何与光度立体法来获取快速运动下的面部几何体和基于物理的纹理。科学家们还开发了一种与Fastage兼容的神经跟踪算法,可以对生成的基于物理的面部资产进行动画处理。虽然这一研究尚未在这部电影中应用,但由此催生的攻关方向对科研人员颇具价值。

对于科研机构而言,通过与电影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声誉和影响力。当电影《流浪地球2》中出现台词“巡天望远镜[CSST]的画面传回来了”时,一些观众可能会好奇CSST是什么。实际上,CSST的全称是中国空间站光学巡天望远镜,于 2013 年立项,计划于2024年发射。它将与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并具备在轨维护升级的能力。CSST以大规模天文巡天为主任务,致力于成为一个面向国际开放的、先进的且专门服务于天文学及物理学研究的空间天文台。作为推动剧情进展的重要科学工具,这是CSST在科幻电影中的第一次亮相。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科幻电影中不会只看到哈勃望远镜或者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了。

总结与展望


当前,国内科学界与电影界的跨界合作依旧只有少数的成功案例。但是,这些案例为科学界思考这一跨界合作的路径和收益提供了参考借鉴。科学家的参与可以为电影、尤其是科幻电影的品质提升提供助力,而科学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自身领域科学知识的快速传播,还包括科学家群体形象的提升、科研机构口碑的树立、科技类公司品牌的打造等,这些都是“科学与影视融合”实践探索的意义所在。我们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有科学家赋能的优秀电影作品,期待这一跨界合作能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顾一帆    北京工业大学

周   雅    广东工业大学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四卷第二期以News& Buzz发表的“The Wandering Earth II: A happy union between science and film” (投稿: 2023-01-28;接收: 2023-02-14;在线刊出: 2023-02-27)。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397


引用格式:Wang S. and Luo E. (2023). The Wandering Earth II: A happy union between science and filmThe Innovation. 4(2),100371.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3)00025-5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image.png

作者简介

image.png

王 姝,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站望远镜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传播主管,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终审专家,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生在读,专注于科学传播的创新研究及路径探索。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科学传播类文章70余篇,担任电视剧《三体》《球状闪电》等作品科学顾问,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监制,《独行月球》策划/科学顾问,《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执行制片人等。


往期推荐

从地底到深空:核天体物理实验帮助解开古老恒星中元素产生之谜

► 点击阅读

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 点击阅读

SparkLink:超低时延和超高可靠的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

► 点击阅读

AI视角下的元宇宙之路


► 点击阅读

全球首套月壤颗粒写真发布


► 点击阅读

模数融合的全新训练模式:物理神经网络的构建

► 点击阅读

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点击阅读


科学网—[转载]黑洞燃料的直接观测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从地底到深空:核天体物理实验帮助解开古老恒星中元素产生之谜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肠道干细胞逆行:结直肠癌预防的新启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揭开人体膜解剖的神秘面纱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填充观测天文学的参数空间

科学网—[转载]漫漫“长征”路之艾滋病疫苗研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末次冰盛期气候塑造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功能多样性格局及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科学网—[转载]“格鲁特”重生:2022年异基因干细胞移植进展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载人深潜视野下的克马德克海沟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神经髓鞘脂质-神经信息传递的马其顿防线

科学网—[转载]大亚湾实验发布中微子振荡最精确测量结果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太阳爆发活动的数据驱动模拟

科学网—[转载]绝缘量子材料中的热霍尔效应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源于牙釉质且超越天然牙釉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新范式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氮杂环丁烷的简洁构建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超越极限:合理设计钙钛矿/半导体异质结实现器件性能突破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干细胞自组装形成合成胚胎的细胞力学机制 | The Innovation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期刊-640.png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0个国家;已被116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4-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3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image.png

image.png



期刊标识

期刊标识-640.jpg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7842-1381015.html

上一篇:[转载]黑洞燃料的直接观测 | The Innovation
下一篇:[转载]理解区域气候变化中更复杂的多维相互作用 | The Innovation
收藏 IP: 223.104.3.*| 热度|

2 刘朝峰 张一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