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cter199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racter1995

博文

[转载]前言2

已有 937 次阅读 2022-12-31 15:4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为什么会有数学这样一门学科?数学里为什么都是奇奇怪怪的符号?化学里为什么又是另一些奇怪的符号?这些通常不会看作问题。口语与文字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问题,传统语言学里的一个正式问题。对此问题主流的观点是:文字只是口语另一形式的表现。然而常识告诉作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对这些问题以及更多相关问题,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与研究,并就此写成了本书。

本书的内容与语言学相关,但本书是在一种更一般的意义上看待语言。在本书中,作者更愿意用“符号使用”替代“语言”一词。本书的研究只关注认知方向的符号使用,按本书的观点,符号首要目的是要表现人类的认知,认知活动也推动着符号使用的发展变化。这也意味着我们不会去涉及符号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向的使用。

本书考察分析了认知方向符号使用的历史与现状,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自然语言、各实证科学,数学、逻辑、形式文法、计算机等。从本书的视角这些领域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符号使用实践相关,这从范围上区别于传统语言学。按目前的状况,这些内容分属不同的专业,并分别归在自然科学的范围与社会科学的范围。这会让一般读者很难有相应的背景与兴趣去通读全书。对所涉及的这些领域,本书只讲到最为基础的内容,目的是为本书的论点提供关键的事实与证据。这意味着内容的专业深度是有限的。

本书的研究不涉及现有符号应该怎么使用的问题,比如如何避免在哲学与认识论上无意义的表达。在考察符号使用的历史与现状时,本书也尝试解释符号使用为什么是这样,未来还可能是什么样。这源于研究的视角,本书对符号使用的研究会追溯至符号媒介物及符号媒介系统。这样的研究深入到一个相当基础且甚少涉足的地带,能进入这样的地带,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具体地,本书形成了一种媒介视角语言观(语言学),其基本结论如下:媒介系统不同,符号媒介的物理形态与操作也将不同;不同的符号媒介物理形态与操作,具有不同的可利用的物理特性;通过对符号媒介物理的形态、操作、特性的利用,可形成不同的符号使用模式,并与我们的心智形成不同程度的配合;不同符号使用模式在实践中应用,可结合各种具体意义形成不同的符号使用方式与符号结果。简单地说,媒介系统不同,符号使用效果也将不一样。当前的逻辑、数学、各实证科学都是纸笔媒介系统下书写符号使用形成的结果。

本书的研究与结论足够原创与大胆。以往涉及符号媒介物及符号媒介系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传播效果的方向进行的。如果将本书的内容或部分内容写成论文的形式,论文找不到可以提交的目录,本书的内容并不能归在现有的某一学科分支下。事实上,本书的内容也很难写成论文的形式,因为这不是探讨某些具体的问题,可以找到特定的内容作为前提来进行严谨的论证,或者只是通过某些实验来验证。本书内容是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人类最为基础的一项实践——使用符号。内容上的原创也让术语的选择成为一个难题。都是重新定义的术语,会降低可阅读性;借用现有的术语,实际的框架不一样,很容易带来曲解。这附带的一个效果是:本书的内容并不会特别面向某类读者。根据本书媒介视角的语言观,改善或创新我们的符号媒介系统,提供出不同可利用的媒介物理能力,就可以去发展新的符号使用方式,实现不同的符号使用效果。如果这些观点最终能影响符号使用的实践发生一些变化,就可能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作者也希望读者范围可以尽量地广泛。

在内容的深度上,本书只是给出了一个概要:形成并论证一些基本的观点,同时描绘出一个大致的研究版图。这首先是因为视角的不同,带来的内容较新颖。作为一个新方向的开始,本书的研究及结论只能是初步的。其次是因为所涉及内容的基础性,这意味着所遇到的问题不会容易。事实上,很多的内容也是哲学、认识论长久争论而无定论的问题。本书中会尽量回避从哲学、认识论、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虽然这不能完全避免。追溯到媒介物与媒介系统的分析,是一种更接近于物理、技术性的分析。还有就是因为内容的跨度,使得本书里的概念与问题较为密集。除了核心的问题外,对于多数的问题本书只是提及,没有展开讨论或只是略微有些讨论。所有问题都充分地展开,这是不可能的,每一单独的问题独立成书则是有可能的。最后,从作者的本意来说,更期望本书的观点能实际影响到我们使用符号的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

本书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符号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据了最大的篇幅。也许可以说本书给出了一个关于计算的技术性的哲学论述。本书的内容是超越计算主题的。特别地,本书将计算看作符号完整使用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将符号计算与符号的其它活动关联起来的看法,可以让我们去重新审视符号媒介、计算工具(包括现代的计算机)、算法概念等,并形成进一步的观点。从最大的方向来说,本书在一种实践或工具的意义上,把语言放入了一个可讨论的序列。因此对全书中篇幅不大的内容,读者需要同样地重视。本书的主题很容易向更多的方向发散,作者没有试图这样去做。

本书的视角与观点开创了新的秩序与可能,可以去统一地理解所涉及的内容。达到这样的理解,需要连续地阅读。本书在内容的安排上,前面的内容都会在后面有回应,连续地阅读才能层层递进地理解。如果只是选取自己有兴趣的章节阅读,内容上的不同解读仍会带来不一样的启示,但这样的做法最多只是补充自己原有的知识,而不会发现新的视野。重要的还有,阅读时还需要不断去反思,找到符号、符号媒介、媒介系统的分析角度,这才可能真正进入理解。

本书所列的参考书目,只是在本书定稿时,在作者书房里所能找到的书籍。本书的写作实际酝酿了很多年,期间看过很多其他的书籍或文章,只是因为没有养成保管书籍的好习惯,多次的搬家迁移等,大部分的书籍都已丢失,这里也不再追溯这些书籍或文章对本书的影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3545-1369938.html

上一篇:[转载]可能改进与部分重发的预告
下一篇:[转载]1.1认知方向的符号使用2
收藏 IP: 116.23.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