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人民正满怀热情在推进“双碳”战略目标进程中贡献智慧、展现担当。目前,产、学、研各界广大科技工作者密切关注国家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国内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领域关于碳源、碳汇的研究已进入新一轮高潮。但是,该领域某些科技术语的中文译名目前比较混乱,其中有个重要科技术语Carbon Storage的译名很不规范,容易引起歧义,在学术交流中可能造成误解。
Carbon Storage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究领域涌现的一个重要的科技术语,此前在医学领域也偶有使用,都是表示碳质(二氧化碳或碳水化合物)在某种研究对象中贮留或蓄积的情况。近年来,这个术语在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论文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2015年进入高潮,至今全世界以这个术语作为主题词发表的学术论文都在10000篇/年以上。该术语的内涵也在逐步扩展,不论是其碳质的成分清单还是研究对象的范围都在扩大。目前,在不同语境下的Carbon Storage可以分别译为碳贮留(碳贮量),碳蓄积(碳蓄积量),碳封存(碳封存量)等。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期的汉字和术语规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却使得中文文献中正确的科技术语译名“碳贮量”被逐步排挤,而不恰当的术语译名“碳储量”反而得到推行。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涵义差别明显。储是存放的意思,贮是积存的意思。存放的东西是将来要用的,积存的东西不一定有用,其中有些是没有用的垃圾,有的甚至是有害的。严谨地考虑,将Carbon Storage译为“碳储量”,是非常不妥的。因为“储量”是矿产资源领域的一个专用术语,其对应的英文名称为Reserve。根据《地质辞典》的解释:储量(Reserves)是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是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是通过地质勘查圈定并经过可行性论证而确认的可供开发利用的某种矿产的蕴藏量。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矿产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和金刚石等多种。这些矿产的性质和用途差别极大,除了其中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同属于能源矿产,可以用标准煤或标准油当量换算后进行累计外,石墨和金刚石的用途和价值完全没有可比性。这些矿产资源的价值大小不能用含碳的多少来衡量,所以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矿产的蕴藏量不能用“碳储量”表示。实际上中文文献中出现的“碳储量”也不是表示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矿产的蕴藏量,而是表示某种研究对象中积存的或者贮留的碳质(或碳素),可以是以碳酸盐形式或其他无机化合物形式积存的碳质(无机碳),也可以是以碳水化合物形式积存的碳质(有机碳)。而这些积存的碳质并没有特定的用途,而且释放到大气环境中还会增强温室效应,引发气候变化。对其总量作出估计并不是为了将来开发利用。在英文里,“Carbon Storage”(碳贮量)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技术语,但是英文文献里至今并没有“Carbon Reserve”(碳储量)这个术语。
文革时期(1966-1976)一批造反派占领文化阵线,在推进汉字简化工作过程中,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编辑将“储量”的“储”替换为“贮”,试图达到文字笔画简化的目的,结果却混淆了“贮量”与“储量”两个术语。自从《油田设计》 1972年第1期发表“一九七一年国外原油产量、贮量及大油田情况”一文以后,“贮量”与“储量”两个术语混淆的情况经常见诸国内报刊的相关报道。尽管1977年12月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没有采纳用“贮”代替“储”这个汉字的简写方案,却没有影响矿产资源领域“贮量”这个不规范术语的继续流行,而且1986年6月国家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贮”字并没有出现在要求废止的《二简字表》里,因此也没有影响“贮量”这个不规范术语在矿产资源领域的继续流行。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后,矿产资源领域报刊文献中曾经使用的不规范术语“贮量”被禁止使用,要求统一使用规范术语“储量”取而代之。可是,在有关文件的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矫枉过正,在要求矿产资源领域用“储量”取代不规范术语“贮量”的同时,执行范围出现了盲目扩大的现象,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些专业素养不高的期刊编辑也要求投稿的论文作者用“碳储量”取代“碳贮量”。结果使得中文文献中正确术语“碳贮量”被逐步排挤,而不恰当的术语“碳储量”得到推行。而此时正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成为热门,相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而呈爆炸式增长。此时也是我国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的时候,大批研究生在相关研究领域选题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时,大量含有不当术语“碳储量”的中文文献暴露在这些分辨能力非常有限的研究生面前,很多导师也没有来得及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未能有效把关,这些研究生发表的大量论文又使得含有不当术语“碳储量”的中文文献逐年倍增,而正确术语“碳贮量”逐渐湮灭。货币领域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生态环境领域里重现了,不当的术语译名“碳储量”驱逐了正确的科技术语“碳贮量”。详细的讨论见本人在《中国科技术语》2022年第四期发表的论文《术语Carbon Storage汉译探讨》。
2021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篇名包含不当术语“碳储量”的中文文献总量达2037篇,而篇名包含正确术语“碳贮量”的文献只有219篇,前者是后者的9倍多。
面对不当术语译名“碳储量”在中文文献中广泛流行,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论文审稿过程中对一些文稿中出现的这个不当术语提出了修正建议。然而,在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领域广大在读和已经毕业进入科研岗位的大批研究生每年都有数百篇相关论文在各类中文期刊发表,部分严谨的学者在有限审稿机会中作出的努力似乎难以扭转不当术语译名“碳储量”在中文文献中继续大规模泛滥的趋势。该是对“Carbon Storage”这个术语的汉语译名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了,建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尽快采取措施对这一科技术语的名称进行规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机构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相关的规划、标准和工作指南使用的这一术语进行审订,国家新闻出版署发文就有关出版物使用这一术语的规范化提出具体要求,以促进“双碳”战略目标的顺利推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