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up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xupeng

博文

足不出户遭感染,你家空气从哪里来?

已有 14366 次阅读 2022-4-17 16: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足不出户遭感染,你家空气从哪里来?

 

最近人们对于足不出户的情况下,社区交叉感染的原因比较关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在高层和多层住宅里,空气的流通状况到底是怎样的。

 

前一篇博文中我分析,现代的高层公寓中,其实户与户之间并非密不透风,一幢公寓楼更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连通器。建筑与室外不断进行着空气交换,建筑内部也不断地进行着空气交换。

 

简单的说,你呆在家里,门窗紧闭,但是你肯定不会被闷死。既然不会被闷死,那么必定有新鲜的空气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你家里。那么这些空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张图,建筑的通风来自于三个方面。

 

image.png

 

第一种就是热压通风。就是由于烟囱效应的作用,建筑从较低楼层的窗户源源不断吸入室外新鲜空气,这些空气通过窗户进到室内,然后再从各家各户的门缝到公共楼梯间或电梯竖井,再通过公共走廊和电梯竖井到达高区的楼层住户单元,在高区的前室通过入户门缝进入高区的客户,然后再从高区的客户的窗户出去。

 

也就是说,住在高区建筑的住户。此刻你家的空气是从别家而来的。除非电梯井或者楼梯间的外窗始终保持开启,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家里的空气则是从电梯井或者是楼梯间获得的新鲜空气。

 

第二个作用就是风压作用。我们买房子的时候都强调要买南北通风的单元。空气会从迎风侧进入到你家里,然后从背风侧离开你家。这个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单元内部的通风。

 

第三个就是机械通风,有一些居民楼采用中央空调系统,新风是统一配送的。

 

而实际的情况更多是这三个作用的综合,即最右边一张图所示。由于热压风压的共同作用,建筑内部的气流是非常混乱的,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在有风的时候以风压为主,这个时候不同楼层之间和单元之间的窜风现象就不严重。但是当风不大的时候,以热压作用为主,尤其是在低温采暖季节就显得更为突出。

 

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小区里有其他的阳性感染者,我到底应该开窗还是不开窗呢?

 

这取决于阳性感染者距离你有多远,如果阳性感染者所在楼离你住的楼间距比较远,你还是应该采用开窗的方式。

 

如果阳性感染者在同一个楼高区的位置,而你生活在低区,这个时候你也应该采取开窗的方式。

 

此外也要看是有风还是无风。有风的时候开窗会加强自己房间的通风,即使有病毒侵入,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稀释作用。

 

所以总的原则是应该尽量开窗通风。大部分情况下这个原则是适用的。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要避免开窗通风的。

 

那就是阳性感染者在你建筑的低区,而你生活在高区,而且又是在无风的条件下。

 

在这种情况下,烟囱效应就会非常明显,如果你开窗,就会让更多的底层空气源源不断地通过电梯井或者楼梯间进入到你家里。

 

让我们再详细了解一下这种情况下的楼内通风情况,见下图。

 

image.png

这个时候,需要控制好烟囱效应,不让楼层之间的空气互相流动。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把一楼门厅大门打开,把楼梯间的所有窗户都打开。这两点做不到,低区住宅的空气都会源源不断地进入高区住户。

 

如果你搞不清楚你们家的空气流动情况是怎样的,可以做个小小的实验。把你家的大门稍稍开启一个缝隙,用烟雾或者小纸条判断气流的方向,是通过门底部的缝隙进入你家单元还是流出?

 

如果是进入的,需要格外当心。可以尽量密封大门,更好的办法是把公共楼梯间的窗户都打开,以使得底层单元的空气可以排出。此外一栋楼的最底层大门应该保持全开,这样可以保证公共楼梯间的空气是从外面进来的,而不是从低区单元房间内来的。


在无风或非采暖季的情况下,靠纯粹的热压作用,建筑的换气次数通常在0.05-0.1次/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差不多每10-20个小时,你家里的空气都会被室外或者楼内的其他来源的空气全面置换一遍。

 

平常人们不会在意家里的空气从哪里来,但是在居住的小区感染情况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关注这个问题,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楼内可能的传染途径,楼梯间通风是重点。楼梯间遭到污染,全楼都会遭殃,楼梯间的外窗和公寓底层大门保持敞开非常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847-1334320.html

上一篇:封闭隔离期间能开排气扇么?
下一篇:含爱因斯坦常数的宇宙模型
收藏 IP: 180.152.8.*| 热度|

10 周阿洋 晏成和 杜学领 曹俊兴 范振英 梁洪泽 许培扬 文端智 周忠浩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