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观粒子的结构
任一微宏观球状旋转体系的南北半球的定义
(1) 垂直于旋转轴,划分该球状体系为体积相等两半球的平面为赤道面;
(2) 旋转轴与两半球有两交点,由此两点所构成的线段的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同时,该线段的起点所在半球为南半球,而其终点所在半球为北半球。
太阳系内星体运动的动力
(1) 星体与太阳系质量中心-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
太阳系多重德拜球层(CMDS日)相邻层间该星体释电条的驱动力(作用);
(2) 将质量较大,有磁场的星体,称之为星体代表;
(3) 星体磁偶极子场的方向即星体磁偶极矩方向;星体磁偶极矩南向,即磁偶极矩为负,即其方向与星体旋转方向逆向;星体磁偶极矩北向,即磁偶极矩为正,即其方向与星体旋转方向顺向。
太阳系内星体代表的分布
(1) 磁偶极矩南向的星体代表,即负磁偶极矩的星体代表分布在CMDS日-+;磁偶极矩北向的星体代表,即正磁偶极矩的星体代表分布在CMDS日+-;
(2) CMDS日-+多数星体代表椭圆轨道的近日点在北半球,CMDS日+-多数星体代表椭圆轨道的近日点在南半球;
(3) CMDS日-+行星代表的表面层组为CMDS行星-+,即行星表面荷负电;CMDS日+-星体代表的表层组为CMDS行星+-,即行星表面荷正电-(1,2 );
原子内粒子分布的规律
(1) 宇宙中微宏观系统彼此和谐统一,规律一致;将上文中“太阳”置换成“原子”,“星体”置换成“粒子”其表述不变;
(2) 原子内粒子运动的动力:
粒子与原子质量中心之间的万有引力;
原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原子)相邻层间该粒子释电条的驱动力(作用);
(3) 粒子磁偶极子场的方向,即粒子磁偶极矩方向;粒子磁偶极矩南向,即负磁偶极矩,即其方向与粒子旋转方向逆向;粒子磁偶极矩北向,即正磁偶极矩,即其方向与粒子旋转方向顺向;
(4) 将质量较大,有磁矩的粒子称为粒子代表;
(5) 磁偶极矩南向的粒子代表,即负磁偶极矩的粒子代表分布在CMDS原子-+;磁偶极矩北向的粒子代表,即正磁偶极矩的粒子代表分布在CMDS原子+-;
(6) CMDS原子-+多数粒子代表椭圆轨道的近心点在北半球,CMDS原子+-多数粒子代表椭圆轨道的近心点在南半球;
(7) CMDS原子-+粒子代表的表面层组为CMDS粒子代表-+,即粒子代表表面荷负电;CMDS原子+-粒子代表的表层组为CMDS粒子代表+-,即粒子代表表面荷正电。
微观粒子体系中更微粒子的分布规律
(1) 宇宙中微宏观系统彼此和谐统一,规律一致;将上文中“原子”置换成“粒子体系”,“粒子”置换成“更微粒子”其表述不变;
(2) 负磁偶极矩的更微粒子代表分布在CMDS粒子体系-+;正磁偶极矩的更微粒子代表分布在CMDS粒子体系+-;
(3) CMDS粒子体系-+多数更微粒子代表椭圆轨道的近心点在北半球,CMDS粒子体系+-多数更微粒子代表椭圆轨道的近心点在南半球;
(4) CMDS粒子体系-+更微粒子代表的表面层组为CMDS更微粒子代表-+,即更微粒子代表表面荷负电;
CMDS粒子体系+-更微粒子代表的表层组为CMDS更微粒子代表+-,即更微粒子代表表面荷正电。
微观粒子的结构
质子的结构
依据
(a) 正电子的磁偶极矩为1838.28nm,电子磁偶极矩为-1838.28,正电子与质子的荷电量皆为1e;质子的磁偶极矩为2.79nm(3);
(b) CMDS质子-粒子体系相邻层间更微小粒子代表释电条的磁场是强磁场,质子的磁偶极矩主要为更微小粒子代表在南北两半球穿梭运动中其释电条的磁场;
(c) 正电子为CMDS质子-粒子体系+-其中一组相邻层间更微粒子代表,该组相邻层也是表层组;
故质子的结构为CMDS质子-粒子体系+-e+,简记为C +-e+;e+椭圆轨道的近心点在南半球,如图1.所示。
中子的结构
依据
(a) 正电子的磁偶极矩为1838.28nm,电子磁偶极矩为-1838.28 nm;中子荷电量为0,正电子与负电子的荷电量相等,但符号相反;
(b) 中子的磁偶极矩为-1.913nm,比质子磁矩的绝对值小;
(c) 中子质量为1.674 927×10−27 kg,质子质量为1.672 621×10−27 kg,而电子质量为9.109 383× 10−31 kg,即中子与质子两粒子质量之差略大于电子质量;
(d) CMDS中子-粒子体系相邻层间更微小粒子代表释电条的磁场是强磁场;中子的磁偶极矩主要源于
CMDS中子-粒子体系相邻层组更微小粒子代表释电条的磁场的合成,即C +-e+释电条的磁场与C -+ e-释电条的磁场的合成;
则中子内至少包含两个更微小粒子代表,它们在相邻两层组中,其表层组为C -+。故中子的结构由内向外为C +-e+C -+e,如图2.所示; e+椭圆轨道的近心点在南半球,e椭圆轨道的近心点在北半球。
反质子的结构
对比质子,反质子的结构为CMDS反质子-粒子体系-+e,简记为C -+e,如图3.所示。
反中子的结构
对比中子,反中子结构为,在CMDS反中子-粒子体系中,C -+e C +-e+,如图4.所示
原子结构及其演化
原子结构
依据
(a) 正电子的磁偶极矩为1838.28nm,电子磁偶极矩为-1838.28;中子的磁偶极矩为-1.91nm,质子的磁偶极矩为2.79nm;
(b) 在CMDS原子-粒子体系中,原子核外结构:正电子分布于C +-,而电子分布于C -+;
(c) 原子核内结构:质子分布于C +-而中子分布于C -+;如图5.所示。
(d) 由于反质子的磁矩为负,反中子的磁矩为正,则CMDS原子-粒子体系中,反中子分布于原子核内的C +-,而反质子分布于C -+。
原子结构的演化
在CMDS原子-粒子体系中,由于
(1) CMDS原子-粒子体系中每层的荷电密度与该层至原子-粒子体系质量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则离原子中心越远的相邻层间粒子释电条越弱;
(2) 粒子与原子-粒子体系质量中心的万有引力与该粒子至原子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故原子-粒子体系对离原子中心越远的区域的束缚越弱,导致离原子中心足够远的区域内电子与正电子逃逸至原子外空间。故真空不空,充满着束缚态的正负电子。
在CMDS原子-粒子体系离原子中心较远区域中,因CMDS原子-粒子体系相邻层组释电相互抑制且每层荷电密度减小,导致任意两相邻层组中更微粒子释电条,只能相对稳定地维持其中一组更微粒子释电条。即离原子中心较远区域的两相邻层组中粒子,只留下一个层组中粒子。该过程类似动物节育来保持已有后代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原子结构演化最终结果,在目前宇宙中,普遍相对稳定的原子的状态为
(a) 原子核外无正电子,只有电子,且分布于CMDS原子-粒子体系的C -+,如图6.所示;
(b) 只在离原子核极近的区域有正电子,且分布于CMDS原子-粒子体系的C +-,而电子在原子核外C -+,如图7.所示。
附图
图1.质子结构
图2.中子结构
图3.反质子结构
图4.反中子结构
图5.原子结构(演化前)
图6.原子结构(目前1)
图7.原子结构(目前2)
致谢
感谢龚碧平教授和吕和发教授的指导与帮助。
文献
1. 池德龙,太阳系-6—行星的分布规律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328686(2022)
2. 池德龙,原子内粒子分布的规律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328837(2022)
3. W. M. Haynes, Ph.D.,CODATA Recommended Values of the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Internet Version (201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