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q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quan

博文

我们课题组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精选

已有 9669 次阅读 2022-2-1 23: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本文是上一条博文《如何写一封有吸引力的硕士申请信》的姊妹篇,主要谈谈“风格匹配”。*

  这两年随着研究生扩招,每年收到的硕士申请信都在20封左右,博士自荐信也超过10封了。如何从这些申请者中筛选到与课题组风格匹配的同学,是一个永恒的难题。节后考研成绩出来,又会收到一些同学的联系,在这里愿意诚挚的分享一下我们的筛选原则,希望报考我们的同学能够事先做好评估再申请,少走弯路。这也是我们团队在招生方面的首次尝试,我预感到因为过于实诚也许会变成大型劝退现场,但不管怎样,只有匹配的才是最好的,招生方面永远都应该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

 

出于严谨性这里加一个免责声明:

#下面内容仅代表本团队的三观,是根据本团队研究内容属性提出的,并不代表行业现状,并不代表本单位或者同领域其他实验室,请勿过度联想。文中举例有些是虚构创作的,请本课题组同学切勿对号入座!#

 

如果单纯的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这个问题,简单的来说就是心胸豁达、三观一致、内驱力强、讲究方法、乐于分享。如果还加一个补充,那就是成年人的为人处事准则和心态。

 

先来谈谈“心胸豁达”。为什么要放在首条呢?因为在职业生涯中见过若干内耗很大的案例了,导致师生间的沟通极度不顺畅,课题无法进展。很多学生批评不得,甚至是导师不能提出反对意见(哪怕是组会上提出修改意见),否则轻则花几个小时自闭式思考或者与人讨论“导师好像生气了怎么办”“我真的有那么差么”,重则一段时间惶惶不可终日,处处觉得导师在针对自己。其实,导师哪有那么多时间时时刻刻把一个个表现记在心上?先不说很多批评是对事不对人,就算真的对人,接受批评之后也应该立刻思考如何改进,如何弥补,而不是把精力白白浪费在内耗上

我们实验室的学生中,仅有2位是我从来没有批评过的(特指针对人进行批评),有2-3位是仅批评过一次的,也有一些是批评过很多次的。有一位博士生,印象中仅在组会上因为进度还是方法批评过他一次,当时他反应很大,会后直接离开实验室回了宿舍。但是,听说他在宿舍思考了一下午,觉得想清楚了。之后直到他毕业,我都没有再因为课题的事情批评过他。还有一位硕士生,因为刚来时习惯不好是被经常批评的对象,甚至是接受实验室全体成员批评的对象。但是小伙子心态很好,被批评后不出两天一定会来办公室,要么是给我看大量数据,要么是讨论实验设计,要么是汇报公共事务。这些我觉得都是特别聪明的应对方式,这些同学我认为是真正高自尊的同学。

有一些同学特别在乎我对他/她的看法,甚至私下讨论“导师最喜欢哪个同学”。这一点说实话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人无完人,永远没有一位同学可以将刻苦、聪慧、懂事、出活、写作能力强、演讲能力强、抗压能力强、社交能力强……等等研究生导师喜欢的特质集于一身。与其非要评选出一个“最”,而后很悲催的发现自己不是那个“最”,还不如用心的观察自己身边其他同学受到肯定的特质,然后努力让自己也具备这些属性来的实际。

还有些时候,一些同学出于对自身的不自信,不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仅仅聚焦于一两次批评,认为自己在导师眼里一无是处。这种想法曾经一度困扰过我。在我博士的第四年,课题进展很不顺,也有在组会上跟导师针锋相对的时候,一度也陷入对自我的怀疑和担忧。但是,一次一个来面试的博后跟我导师谈完后专门跑来找我,说要再跟我聊聊,因为我导师在她面前极力夸奖我了。那一瞬间,感觉头顶上照下了一束光,整个心灵都明亮了!等自己也当了老师,才理解了这种情绪,一名合格的导师是不会因为一个阶段性的表现彻底扭转对一名学生的看法的,特别是当他一直能看到你的努力的时候。在那之后,我很少去想我导师怎么看我这种问题,专注于课题本身,更加积极的与导师交流,把他的建议都落在实处,课题也很快柳暗花明。

所以,这部分做一个总结:适合我们团队风格的是乐观豁达、心胸开阔的同学,别把导师太当回事,也别太不当一回事。但是,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把导师对自己的建议、批评都听进去,认认真真去反思、应对、改进。

 

再谈“三观一致”,这里仅谈谈科研方面的抱负与目标。自认我还是有一些科研追求的导师,这样的导师与学生产生的矛盾经常是:我经常会构思一些探索性的课题,而一些学生出于按时毕业的考虑想要“套路、活少、周期短”的课题。我信除了极少数领域能够出现那种A加入B,测12345几个指标发一篇论文,再把B改成C发一篇论文,再改成B+C发一篇论文……的情况,大多数课是带有探索性属性的,是基于假说衍生几个不同的方向,然后一一去击破、验证的。即便是特别偏应用的课题,也绝对是需要经过反复尝试不同的途径最后找到最优解。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果的课题甚至不能被称为科学发现,灌水罢了。

在现有的评价制度下,如何既能够支撑学生对课题的深入探索,又能够保证实验室持续有产出,还能够不耽误学生毕业,实在是非常考验导师的智慧!我们目前采取的策略是,鼓励本校报考的研究生在毕设期间就实现对一个小课题的较大推动,最好在研二阶段这个工作就能够发表,满足对硕士学位的要求。一般而言,这段比较顺利的经历也会激励该硕士生继续攻坚克难,攻读博士。对于外校考入的同学,如果个人能力确实比较出众而且志向也比较远大,我们也鼓励他/她能够独立承担一个课题,但是,技术方法不宜过多过杂,否则在硕士培养周期内难以完成。如果是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进展良好,而且明显可以通过更复杂全面的技术支撑获得更丰富、全面的结论,还能往更深处挖一挖,我们一般会鼓励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推进这个项目。如果发现某位同学已经用尽全力,但本身的知识技能实在是难以支撑一个独立课题,我们也会及时将其调整到一个博士生的课题上去。总之,在我们实验室的课题是有动态调整的可能性的,对新人而言,很难一开始就规划出一个“一锤定音”的课题,而且很难一开始就告诉他/她做什么可以保证毕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三观一致”,就是希望同学能够以解决科学问题为目标,以提升个人能力为目标,对科研工作的本质以及不确定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大概率上知道一篇文章从勾画概念到实验验证最后到发表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想清楚自己有没有成熟的心态进行一个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成果的科研项目。如果这些都是属于在预期内的、可承受的,那么我们欢迎你来报考。

 

再谈“内驱力强”,我想大白话就是,你是不是一个特别喜欢主动“折腾”的同学。小到为了完成一个实验主动尝试新的方法(比如分子克隆各种不同的设计,不同的酶等),尝试各种条件摸索各种细节,大到对课题方向的把控,能不能通过阅读文献找到不同途径的灵感并付诸实践,在遭遇阶段性困难的时候是不是能够主动的寻找破局之道。在上一篇博文中,我认为不能把求学目标简单设定为“完成导师交代的各项任务”,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导师因为种种原因已经脱离了一线的实际操作,甚至不能及时阅读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导致只能从大方向上提出“战略性”任务,即使规划好了具体的步骤,也很难落实到细节上。而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第一完成人,对导师提出的想法如果不加评估就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又毫无想法甚至无法判断结果是否有效,不推不动,只会最终与导师的规划南辕北辙。内驱力强就要求,哪怕点子是导师提的,也要过脑子后变成自己输出的内容,如果不完全认可导师的方案,应该立即讨论达成一致,然后完成自我输出。内驱力强还表现在,对自己的课题比导师更上心,对进度比导师还着急,对讨论课题比导师还热切。内驱力强的同学,能够做好规划,永远走在时间的前面,又怎么会畏惧“不能按时毕业”。

 

再谈“讲究方法、乐于分享”。其实前面各个小节已经渗透了很多方法论的内容,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要学会把实验室及导师看作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要用活、用好这种资源。我们强调独立课题,但是并不强调独立工作(与之对应的是团队协作)。强调“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但并不鼓励想法与困难都是自己担着。我觉得最能够耗尽一名新手的科研热忱的一个极大因素,就是遇到长期无法解决的困难,并且没有获得有效帮助。在这种情况下,要讲究与导师或者高年级同学有效沟通的方法。跑去导师办公室内哭的梨花带雨,固然一定程度上发泄了情绪,但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且长期如此还会让导师产生“心态脆弱,必须降低培养标准以避免出事”的想法,得不偿失。我个人比较建议的是,归纳出目前的困难,罗列已经尝试过的想法和结果,给出接下来拟进行的几个方案,请导师帮忙把关可行性。如果一时没有想法,做到前几点也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一直藏着掖着,寄希望于导师忘记这个课题的存在。

能够做到有效解决他人困难,乐于分享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也是维系实验室内部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优良学风的必要途径。我想强调的是,并不只是少数科研做的好的同学才有资格分享,即使是一名新人,当他/她对一个技术投入了时间热情,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就有了分享的资格。分享可以是私下的,也可以是组会上的认真提议。乐于分享的同学一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品质在他/她们毕业工作后也会对个人成长大有裨益。

如果你自认为胆子大,不存在交流方面的障碍,认可“办法总比困难多”,听得进去建议,也享受过帮助他人的喜悦的话,那么我们欢迎你来报考。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最后对“成年人的为人处世准则及心态”做一个注解。写到这里突然发现精确定义成年人的处事标准实在困难,那么我列一列某些未成年人(而不是全部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相信各位同学应该能得到启发。未成年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有老师给出明确升学规划并进行监督;未成年人会特别在意学期末有没有得到奖状;未成年人考试完毕,即开开心心享受寒暑假;未成年人会为逃课等行为编故事、找理由,而没有勇气坦诚的告知实情;未成年人会拉帮结派,轻易给一个人下定论;未成年人喜欢和别人攀比…… 我想我们每个人求学的目的,应该是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人格健全的成年人。也许这不是短期内就能达到的,但随着阅历的增长,随着对一次次得失的复盘,我们终将达到这个目标。如果这也是你追求的目标,欢迎你来报考。

 

既然这篇博文的内容是我们课题组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相信有些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也是从我的招生主页上找过来的,所以最后做一个招生总结:

本人及课题组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稳定,容易沟通。希望拟申报本团队研究生的同学认真阅读上文的大白话,如果这些没有把你吓退,那么欢迎联系。如果你认可团队的三观,甚至觉得很对自己胃口,那么请详细阐述自身特色,给我们一个深入了解你的机会。千万不要只看了本人招生主页上课题组照片认定气氛和睦而忽略了匹配性,就盲目申报,你将可能体会到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当然,如果你读到这里,发现并不符合我们的标准,也请不要失望。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也许你的个人特色会与另外一个团队更加匹配,如果你能够精准的找到这种匹配,也一定会获得研究生阶段的成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0680-1323676.html

上一篇:如何写一封有吸引力的硕士申请信
下一篇:关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些疑问
收藏 IP: 112.64.61.*| 热度|

16 吴斌 马臻 李万峰 梁洪泽 郑强 甘彦雄 卜令泽 陈新平 周耀旗 朱鸿源 农绍庄 张红光 李东风 帅凌鹰 林绪波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