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boshanxi

博文

《大学生治学方法》——行为奠基于见地,闻道则不迷

已有 4388 次阅读 2021-6-12 10:03 |个人分类: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 学 生 治 学 方 法

——行为奠基于见地,闻道则不迷

在我读书的时候走了不少弯路,所以我常常在思考怎样才能少走弯路。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不知道路该怎样走,所以才会走弯路。因此我阅读了很多怎样学习、怎样成才的书以及一些名人传记。阅读多了、慢慢整理了一些材料,我想把这些材料整理成一本书;写书总需要一个标题,最初我把“知道路该怎样走,才能少走弯路”这个道理总结为“思想决定学术生涯的成败”。后来我开了一门选修课,用的就是这个标题。这个标题的不好处是“思想”的涵义太丰富,超出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因此这门课程后来改成了“大学生治学方法”。这个标题比较保守,但没有包含我要表达的“知道路该怎样走,才能少走弯路”这个意思;所以又给加了“行为奠基于见地,闻道则不迷”这个副标题,并用作本文的题目。

这本书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四书》写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是学习的目标。走路总需要有个目的地,不然盲目乱走、毫无意义。《中庸》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白话文的意思是,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意思是,“好学习接近于智,努力实践接近于仁,知廉耻接近于勇。明白了这三条,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中庸》里给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这三个方法,其实就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人的一生可以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八个字来概括,更概括地说就是“知”和“行”两个字。“改造世界”的前提是对“世界”有清楚的认识,“行”的前提是“知道”该怎样做,不然成功的概率就比较小。《孙子兵法》总共6014个字,其中“知”是出现最为频繁的一个字,共出现了79次之多。在《孙子兵法》13篇中,只“势”与“行军”两篇没有“知”字。“知”强调了战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战争规律和敌我双方“认知”的较量,人一生的成就何尝不取决于对成长规律和自我的“认知”。

《黄帝阴符经》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其含义是“瞽者善于听,忘色审声,所以致其聪。聋者善于视,遗耳专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众之功。一昼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思之,所以精也。故能用万众之人。”用白话说就是,“集中精力重点突破能够以一敌十,认清规律的效用更是有万倍之多。”毛泽东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指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就会迷失政治方向,就很危险。这个说的也是“认知”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的是一些名人自述的成才经历。其中最鲜明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人文修养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攀登科学高峰的问题;第二,做学问大致有“立志、奋斗、成功”这三个阶段或境界。王国维总结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杨振宁总结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大致可以看出来,这些成功人士很早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很年轻甚至很小就开始为一生的理想在奋斗了,成功的可能性当然更大一些。做学问具体的方法可以用胡适先生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来概括。其他一些很好的学习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文是《大学生治学方法》一书的前言,该书从开始撰写到最终成书经历了10多年,期间不断在增删、修改,很多朋友阅读了该书或该书中的一些篇章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该书作为讲义也已经使用了五年多,在此对该书提出宝贵建议的老师、同学、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作者希望该书能尽快出版、尽快与大家见面。作者撰写该书也是在学习,书中一定还有不成熟之处,恳请读者将来能批评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5297-1290859.html

上一篇:《周易解析》第49卦:革•破旧立新
收藏 IP: 1.90.53.*| 热度|

2 吴斌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