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on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rion123

博文

艺博馆遇文化自信:书籍、名画、译著,开拓者与参照系(下)

已有 4702 次阅读 2021-3-14 00:05 |个人分类:文化自信|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艺博馆遇文化自信:书籍、名画、译著,开拓者与参照系(下)

(接上)

弥格尔·辛画像作者(Portrait of Michael Xin):约翰·费伯(John Faber,约1695-1756年);原作:戈弗雷·内勒(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

开拓者

另有一幅名画的画中人来自清朝当时唯一一口通商口岸广州的黄亚东(Huang Ya Dong,1753-?)先生,该画像作者:乔治·丹斯(George Dance,1741-1825年),资料显示,英格兰人,建筑师、艺术家剧作家家庭出身的丹斯负责伦敦广泛的城市重建,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创始成员之一,该画像创作于1775-1780年间。

黄亚东2.jpg

中国人黄亚东先生画像(Portrait of a Chinese man,  Huang Ya Dong,1753-?,图片来自网络)

黄亚东还有一幅画,是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1723-1792年)创作。雷诺兹曾于1768年创建皇家美术院,出任第一任院长,而他又是因为什么才会画一个当时年仅22岁的中国人呢?答案当然是双方各自的中间人,是他们之间的合作意向,使得这幅肖像画作得以完成。

黄亚东w-清朝服装.jpg

黄亚东(Huang Ya Dong,1753-?)先生肖像(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要画他?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从几个热心引荐黄亚东与画家认识的人的身份看,就可看出个中的端倪:

JBBpendant.jpg

John Bradby Blake(1745-1773年)(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位,绅士、约翰·布莱克(John Blake)船长,他儿子是21岁就随着服务的东印度公司(The East India Company,1600-至今)派到中国,经过6个月的航行后到了广州,押运员的贸易工作之余,自学成才对植物的爱好让他热心收集可以在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生长的植物种子的植物学家约翰·布拉德比·布莱克(John Bradby Blake,1745-1773年)。在以后的7年里,小布莱克不但将收集的植物在澳门的画馆进行绘制,通过黄亚东的翻译,了解了一些中国的植物,把中国的水稻(rice)、乌桕树(tallow tree/Triadica sebifera)成功引入,并在美国、加勒比(America、Caribbean)生长良好。1773年,小布莱克因染肾结石不幸在中国广州去世;黄亚东带着小布莱克的遗物和研究植物的论文,1774年8月,同样21岁的黄亚东带着梦想“留学”到伦敦,小布莱克的父亲老布莱克充当他的保护人、让其学习必要的知识、住在自己的寓所。

第二位,玛丽·德拉尼(Mary Delany,1700-1788),女博物画家,纸张拼贴植物画创造艺术家,通过船长和黄相识。

第三位,多赛特公爵第三(John Sackville, 3rd Duke of Dorset,1745-1799年),是他出资£73.10英镑,聘请当时英国顶级画家乔舒亚·雷诺兹,为黄作画。

人是重要的

作为18世纪下半叶中英两国民间跨文化交流的青年开拓者,来自英国、年方28岁就不幸因病去世的小布莱克和来自中国、比其小8岁的黄亚东的人生,可以说是都充满了精彩的体验,他们各自都充满了文化自信、实现了年轻人热血方刚的理想:一个在中国生活约7年,通过努力,尽力收集了更多的植物种子,了解了所收集植物的分布和属性,造福后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专程参观过英国国家展馆“种子的圣殿”,其造型外部就是用6万根长7.5米的亚克力杆,从象征着“种子”内核的外墙伸出,末梢放的是若干粒同一种植物的种子,迎风招展,伸向四面八方,其创意神奇的设计和理念——“传承经典 铸就未来”,让参观者为之动容。不知里面包不包含小布莱克收集到的种子呢?不管怎样,自1766年小布莱克踏上了通往中国广州的旅程目的地之日起,241年之后,至2007年,人们终于通过《英国与世界(1714-1830)》中的文字和名画,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时至今日网站上更留下了“How a British botanist opened China to the west(March 8, 2018)” ——一位英国植物学家是如何把中国向西方开放的,可以说给小布莱克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另一个因为认识了因病去世的小布莱克,为了完成把他的遗物——1)论文包括四卷对开本;2)190幅水彩和水粉画插图;3)装订笔记和手稿,其中包括对中国植物的非常详细的描述、有寄回英国的种子清单;4)独特的汉英词汇表——这里面也包含有黄亚东的心血,送回英国,而只身前往,并在英国生活了10年,真是有情有义的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黄亚东去英国完成的不仅仅是一个已故的英国青年朋友的遗物交接这么简单的动作,这是中英两国民间有理想的青年一次为了人类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进行的充满和平、友谊的跨文化合作!

还有什么比把自己儿子7年的心血万里迢迢、历经半年的风雨飘摇,从远在东方的中国送回遗物主人的祖国故土、交给这个白发的父亲更感人的行为吗?

黄亚东的行为一定让小布莱克的父亲深深感动,认识了这位中国青年的大情大义。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不难想象了。黄亚东通过学习大开了眼界,还把其在中国学到的许多知识传授给有需求的英国人,传播了中华文明成果。只可惜并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记录保留方面,不像英方那样发生了什么尽量大部分都有记录。同样作为文明文化传播者的了不起的年轻人,其思想和行为举止较普遍和广泛被英国上层及精英接受与尊重,甚至称赞有加的黄亚东,其回广州后的人生后来的情况,甚至生辰八字多少,尚缺乏中方史学家的严格考证和史料挖掘,以至于目前英方的博物馆黄亚东词条的档案资料,只停留在1784年他离开英国时的记录。

假如某个文化的传统不尊重和不及时记录和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历史经历,错失的将不止一个黄亚东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学习心得。因为人是重要的。

假如某个文化只重视官方的、主流的文化自信,不注意保护非官方的、民间的、个人的文化交往历史和记录,就不能丰富全体民众的文化多样性,从而就会让文化自信缺少生活气息和民众基础。

所幸,还有中国侨网(梁冰)文章:“留英“海归”第一人——清朝书生黄亚东(图)”,以及FT网站上“How a British botanist opened China to the west(March 8, 2018)” 的文章提到,黄亚东确实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中国青年,将他当年的勇气、修养、学识、情义的一面等立体综合形象,“留学”英国出发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当时总体闭关的大环境与只准许广州一口通商的开放小环境,通过文字和历史图画,好似活生生的一样,展现给现代的读者。文字及图片带着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的信息,将会永远把曾经的历史留在后人和读者的记忆里,启迪文化的自信心。


注:除声明网络来源的资料外,其余资料两张图片来源、参考《英国与世界(1714-1830)》(Britain Meets The World(1714-1830), 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一书,以及文中提到的来源资料、百度资料、维基百科资料。在此一并感谢,如有版权冒犯,声明主张后立即撤下。特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4316-1276583.html

上一篇:艺博馆遇文化自信:书籍、名画、译著,开拓者与参照系(上)
下一篇:[转载]林磊丨四大领先系列之一:四大领先
收藏 IP: 124.240.58.*| 热度|

2 郑永军 尤明庆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