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dehua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ehua11

博文

四大文明的感觉论诠释

已有 3894 次阅读 2019-10-10 09:01 |个人分类:文明与心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明、视听感受

从总体上把握当今世界不同的文明传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文明形式: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口头语言对应着一个群体,文字对应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字是特殊的视、听感受的对应及演化,代表着最基础的思维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那么这四大文明的文字形式(文化传统)与视觉、听觉感受的关系,可以由下图表示,具体分析如下:






               

               

                      (四大主要文明差异分析图) 

中华和印度文明具有类似性即偏向于视觉感受,善于直觉、整体的思维即想象力丰富、悟性高(联想能力很强),如印度教、佛教、道教都构建起了可以想象的非常庞大的神仙群体,其区别是印度文明比中华文明偏向视觉感受的程度更高些即具有极端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最差同时联想能力(思维发散)最强,由于思维过于发散就会形成一种很模糊的整体观缺乏精确性和严密性,因此印度文明一直处于一种较原始的状态无法进一步的发展如种姓制度(原始固定化的等级制度)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佛教源于印度并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印度教(印度教和佛教显然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从抽象性角度分析佛教的抽象性比印度教更高也就是印度教更接近依赖想象力而远离抽象思辨的原始宗教)极端偏向于精神上(较深层次的心理感受)的享受,在物质和其它方面上追求极少也就显得随意而懒散,这是印度人所具有的普遍性格而中国人对“面子”和“名”的追求,这也是一种精神(较浅层次的心理感受)追求,这种追求与物质条件是具有一定关系的,需要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所以,中华文化同样注重对精神的追求但没有印度文化那么极端,同时中华文明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即善于进行类比思维。这两种文明形式偏向横向(视觉感受演化(量变),其演化具有模糊性和整体(全面性,也就是在纵向演化上不强烈对应着心理感受较为平静,这种心理显然不会形成强烈的扩张欲望,特别是印度文明,心理感受最为平静即印度人的攀比心理最弱。

而西方文明与阿拉伯文明更接近一些都偏向听觉感受,善于抽象、还原的思维即具有逻辑性,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只有一个非常抽象、无法形象化的神:上帝和真主,其区别就是西方文明比阿拉伯文明偏向听觉感受的程度更高些即具有极端性。这两种文明形式偏向纵向(听觉感受)演化(质变),其演化具有精确性和局部(片面)性,也就是在纵向演化上很强烈对应着剧烈的心理感受即内心很敏感、容易躁动,这就必然会形成对差异的极端敏感性和强烈的扩张(追求物质财富)欲望,由于西方文明偏向听觉感受的程度最高,心理感受最不平静,就必然导致其扩张欲望比阿拉伯文明更强,所以是西方文明发现了新大陆并产生了最具实用性(能转化为物质财富)的科学理论而对其它文明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必然导致这两种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无法形成统一的国家,对细小的差异都会很敏感,彼此之间无法相容。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具有极端性,两级相通也就是这两种文明的内核具有互补性,也就是具有内在统一性;而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不具有极端性,只不一个偏向听觉演化形式,一个偏向视觉演化形式,当然也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相似性表现在权力与宗教都是一体的,只不过阿拉伯文明是宗教在前而中华文明是权力在前。所以,理论的大统一就是用西方的科学文化对印度的人文(佛教、印度教)文化进行解读即用西方的全部科学理论来解读佛教教义的内涵,反过来就是用佛教精神去统一西方的所有科学理论。文化的差异对应着心理感受的差异,也就是一个民族共有心理感受的差异,这就意味着一个群体关注的重点或是兴奋点不一样。

“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各文明形式,则有:西方文明注重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西方的学术传统是注重自然界的各种较简单的运动,要从复杂的自然界中抽取某一具体运动而忽略其它运动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学术的发展逻辑是从较简单自然运动开始,然后将复杂的社会运动转化为自然运动来研究,最后到最复杂的深层次的心理运动,这样必然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同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而导致片面和极端。中华文明则最注重探寻“人与人”的关系即忽略了较简单的自然运动(只是模糊的整体而缺乏细节)而直接转到复杂的社会运动(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善于揣测他人较浅层次的心里,重于谋略攻心,这样既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又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即不走极端但两者都不够。印度文明则最注重探索“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就是将自然运动社会运动与深层次的心理运动交织在一起,直接转到人的生死的不断轮回这一终极问题,而忽略其具体的自然运动社会运动,这是最全面,最具有整体性的思维习惯但极具模糊性。这些都是必需的,他们是各有侧重,各有优缺点,彼此之间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但是,演化逻辑是由简单到复杂,“人与自身”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其包含“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其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各种关系的处理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然后是“人与人”,最后才是“人与自身”。总之,各种文明性形式最终会走向融合,这是宇宙演化的必然。而对于其它的文明形式,如印第安文明南部非洲及东南亚自己形成的文明都是属于前文字文明(刚刚出现文字甚至未形成文字),也就是还处于人类文明的较早期即较原始,他们的文明形式与印度文明最接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2786-1201344.html

上一篇:时间为何物——时间与语言、货币一样只是一个中介
下一篇:体、面、线及点的抽象思维
收藏 IP: 119.146.87.*| 热度|

3 彭振华 郁志勇 李俊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