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上结论:这篇文章完全就是一个文科记者的胡言乱语。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篇文章上了《Nature》, 更奇怪为什么一帮外行点赞,更更奇怪为什么我的若干同行没有看文章没有看引用的文献就开始大发议论。
我不去揣测作者和Nature是不是故意要抹黑或者做什么,我只说这篇文章有多么不靠谱。
提纲:
1 这个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2 究竟植树有没有好处。
1 这个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The growth of forests is significant and necessary progress in the fight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says Jianping Huang, a climate researcher at Lanzhou University
(兰州大学 黄建平,种树可以抵御沙漠化).
But it’s still too early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has solved the problem, says Congbin Fu,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t Nanjing University. Land restoration is usually a long-term process — it can take several decades or even 100 years, he says.(南京大学Fu Congbin,不一定能起到效果;生态回复需要较长时期,甚至100多年)
在科学研究里面,这两个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各自都有坚实的研究基础。但是作者把他们放在了一起,是想用后者的话否定前者的观点。看似是科学家之间的否定,其实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再看这段
Then there are water shortages. Large parts of China — including some areas where trees are being planted — are becoming drier. A study2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found that semi-arid areas in the country grew by 33% between 1994 and 2008 compared to between 1948 and 1962. Another paper3, co-authored by Sternberg, found that arid areas in China had increased by roughly 1.6 million square kilometres, about the size of Iran, since 1980 — probably due in large part to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第一句说已经植树的地区也变干了。
引文4引兰州大学黄建平老师的研究,但是,黄老师在文章里面明确说了“60年的变干和亚洲夏季季风变弱有关”,没有提过植树造林的问题或者forest一词没有在文章出现过。
Huang, J., Ma, J., Guan, X., Li, Y. & He, Y. Adv. Atmos. Sci. 36, 922–937 (2019).
引文3作者的原话是:Therefore, amid the expansion of drylands and anthropogenic im- pact, China is already facing a massive amplification of land degrada- tion (soil water erosion, aeolian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vast regions in the north-west, north and north-east, which generally overlap the Taklamakan, Badain Jaran, Tengger and Gobi deserts。 也就是作者认为人类的活动是导致当地沙漠化的原因,其中就有塔克拉玛干、巴单吉林、腾格里沙漠等等;新闻作者巧妙的没有说是哪些年份,实际的数据是是2000之前的情况,很多中国学者都有与引文作者相同的研究和结论,80-90年代的农业发展和气候变化导致了沙漠化。
但是需要注意,这个并不是植树导致变干和沙漠化,而是气候+人类活动导致的。但是作者暗示的是植树造林导致的沙漠化。 这完全就是故意曲解的人家的研究。
Prăvălie, R., Bandoc, G., Patriche, C. & Sternberg, T. CATENA 178, 209–231 (2019).
Many of the plant species introduced to the Loess Plateau use more water than native vegetation. A 2016 study5 co-authored by Ciais found that the revitalized ecosystem is already sucking up rainfall and reducing the amount of water that runs off to rivers; a drier climate could exacerbate the situation and trigger water shortages for humans. A modelling study6 co-authored by Fu and published last month reached similar conclusions, and cautioned against continuing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第一句说非原生植物用水更多,但这个论述不是出现在上面这两个针对西北部的研究(在引文4, Hua, F.et al.Biological Conservation222, 113-124 (2018).),而是一个专门针对中国西南部reforestation的问题,西南植树的目的是经济林,并不涉及水资源争夺问题。
引文5说植被多河流径流少在水文中很符合逻辑,植被能够减少降雨快速汇入河道增加入渗,又的情况下只是水在空间的重新分配,如果没有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数据,我们不能说水资源减少了;作者北京大学Feng Xiaomin是说植被和人口的承载量接近水资源的可用量。文章并没有说这导致了更干旱的气候,所以新闻作者怎么把人家的研究变成种树-气候变干-人类缺水的逻辑链的?
Feng, X. et al. Nature Clim. Change 6, 1019–1022 (2016).
引文6是投在HESS上,尚未发表仍在online discussion阶段,文章的第二个review(RC2)里面就和作者讨论了,WRF模型能不能表达植被状况的问题;RC2对这篇文章的批评非常严厉,从方法到结论都有批评。引文6的作者的回复和修改2019年9月24日才发到HESS上,但是《Nature》的记者9月23日就以它的结论发表了这篇新闻。
RC2审稿人的批评内容:
大意:模型中的植被能不能反应现实的植被状况值值得研究的,需要有足够的敏感性分析。在这之前得结论靠不住。另外,土壤湿度调查和深度有关,1米以上的土壤湿度主要受降雨影响。
模型模拟时长问题。还有同类研究中有更符合逻辑的结论。原作者说“2001年降雨增加,但是和土地利用没关系和气候波动有关”,接着说“多年平均降雨的变化不能和土地利用建立足够的联系”。 RC2的评论有点嘲讽了:如果降雨反馈和土地利用没有关系,那能不能说文章的结论和植被变化没有联系呢? RC2想表达的是说,作者为了得出想要的结论,回避了那些不利的证据。
再强调一遍:
引文6的作者的文章还在审稿,针对RC2的回复和文章修改2019年9月24日才发到HESS上,还有讨论空间。但是《Nature》的记者9月23日就以它的结论发表了这篇新闻耸人听闻的文章。
2 究竟植树有没有好处。
简单的说,这个问题没有单一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任何科学家的讨论都是基于具体假设和问题的理性讨论,但是并不适宜将单个结论放之四海。
植树造林涉及很多个面,有些好处是确定的,有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下面这张图。
植树造林的益处和尚有疑问的地方
上图,左边都是基本确定是好处的内容。右边,是仍需要研究的内容。右边的内容有一些是植树造林有正反馈,有的是负反馈。但什么时候正反馈什么时候负反馈,要看具体问题和具体的研究区域。我自己曾经的两个研究区域,科学问题是“土地利用对于水资源的影响”,一个区域字啊美国东北部,一个在中美洲,两个地方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相反的;但研究内部的逻辑是一致的,就是水在自然空间的运动规律;将发现应用在这两个区域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单一的结论并不适用,不能解决复杂的自然问题——同样的,中国也并没有要求所有的确都统一种树、种相同树种、相同的维护模式,具体的操作都是根据当地状况而决定的。
降雨充沛地区、荒漠地区、盐碱化地区所种植的树种都是有区别的,比如巴单吉林沙漠的梭梭、部分三北防护林的高大乔木、塔里木等等的胡杨怪柳、西南地区的高大经济作物。
科学家不盲目,盲目的只是有心的记者和没脑子的读者。
作者的春秋笔法问题
The trees have held back China′s deserts. But some scientists worry that the planting could worsen water scarcity. Many of the trees are not native to the regions where they have been planted, and they use a lot of water — despite being placed in areas that are experiencing less rainfall due to global warming.
中国种树了,但是“有些科学家some scientists”担心植树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没名没姓没引文的“有些科学家”。
“The idea is nice, but it’s kind of foolish to plant trees in a desert,” says Troy Sternberg, a geograp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主意很好,但是沙漠里面种树有点蠢)
我查看了这个Troy Sternberg个人网页上所有的文章,其中一作和非一作的文章20篇可以下载。里面没有提到过这句话。另外我直接写信给Troy了,看他能不能给出他说这句话的引文和上下文。
有关于提到沙漠种树很蠢,相关文献值查到了Re-Placing the Desert in the Conservation Landscape: Charisma and Absence in the Gobi Desert, 作者Stephen Lezak。这个作者用了foolishness, 但是引文是4篇北京林业大学Cao Shixiong的文章, Cao的文章每次讨论植树对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都非常谨慎,他的研究发现一些种树的实践实际上对环境是破坏作用,但他也并没有完全否定种树在其他地方的积极作用。他更多的是在讨论种什么树种、怎么种植、怎么维护、未来怎么办的问题。 比如他说种树在应该限制在水分不足地方继续种树,水分足够的地方应该是低矮树种,而不是为追求经济价值的速生经济乔木。
Cao是在修正植树造林的具体措施,而不是否定植树造林的价值
Chinese scientists say there are good reasons to plant vegetation in barren areas but that the programme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local conditions. They say local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are already planting more shrubs, herbs and other forms of native vegetation that need less water.
中国科学家说种树有好处,植树造林也考虑当地状况。 看出来了吗,前面说的是有些科学家质疑种树,这里说的是中国科学家支持种树。 但是实际上,文章引用的几篇研究,也都是中国科学家在讨论种树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这个作者试图告诉你,中国科学家认为有好处,所以要种树,但是其他国家科学家都在质疑。而实际上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在这问题上都有正反观点。
Around the year 2000, deserts across the country were expanding by 10,400 square kilometres a year, says the government. But in 2017,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reported that China’s deserts were shrinking by more than 2,400 square kilometres a year.
2000年,政府说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面积;但是2017年国家林业局的报告说,每年沙漠减少2400平方公里。
上面这句话的重点就是那个“但是”。 本来这个故事是展示中国人民为防止沙漠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在17年间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格局。但是这个But就变成了令人值得怀疑的政府数据问题。
几个常见的评论:
很多人都谈论一个很空洞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怕植树破坏来原有的沙漠自然环境。我觉得这就是小清新的无知了。
首先具体问题还是具体分析,比如西北的石羊河,黑河,和罗布泊等等,在不远的历史之前水量充沛,野生植被条件很不错,后来的沙漠化和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植树就是人为修复了。
而且种树本身也是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和水文条件的,比如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植树,都是种梭梭,和红柳,耐干旱耐贫瘠耐盐碱。其他地方有使用怪柳和胡杨的。这种植被的用水量非常低。 过去就在腾格里沙漠就以野生的梭梭、红柳、沙枣为主,后来逐渐这些野生植被死亡,沙城暴加剧。 持续的沙漠化侵蚀村庄农田,当地人民种树压沙,也是保护自己的财产。
上面说的两个沙漠周围近些年人口都在减少。有一部分是生态移民的作用,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将水资源尚可的一部分土地恢复成自然植被,减少人类在缺水地区的耗水量。
2. 人为种树破坏环境和气候的自然状况,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Tipping Point),植树就有坏处了。
研究对于tipping point的问题不确定性很高,2019年有个《水文学未解决的23个问题》——是全球上百气象和水文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第一个就讲气候变化和水文过程的tipping point是否存在。Is the hydrological cycle regionally accelerating/decelerating unde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re there tipping points (irreversible changes)? 这个问题还悬而未决。 Tipping Point的概念也值得讨论,如果有Negative Tipping Point,那么是否存在Positive Tipping Point;也就是irreversible的条件.
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植树造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传统上遵守一个原则“坐而联想不如奋起华为”。 让环境更适宜生产生活才是最主要动机,除了在水和气候问题上讨论植树的问题,应该也考虑到植树对于水土保持、抵挡风沙侵蚀、河道湖泊的演变、荒漠化、空气除尘、以更新森林为目的的造林等等的不同方面。这也是北京林业大学Cao Shixiong文章经常提到在植树中要慎重考虑的内容。
新闻作者提到替代方法; @iCer 在它的答案种提到说绿化不应该适用单一树种,这个完全正确。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什么新发现了,早在20年前——真的就是20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读过的一本书就讲过西南地区的植树都是单一树种问题,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木+木 不等于 林”,森林是种生态系统,单纯的单一树木与森林的生态功能相去甚远。而且这也是国家一直在做的内容,不劳外国人操心。2002年的《退耕还林条例》值得看一遍。
我粗略看了几个较高票知乎回答,我不客气的说都是垃圾; 我甚至敢肯定,他们都没有看过原文和几个引用文献,否则这么明显的民科式的逻辑错误,不可能不发现,还给Nature洗什么地。
推荐在这问题上几个值得参考的作者答案: Sonambulist, iCer, Hawks Arthur, yoggcthu, capric di, 武修
文献链接都在评论区里面。
引用几句话来总结吧:
1)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2)科学家不盲目,盲目的只是有心的记者和没脑子的读者。
3)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
4) 与其坐而联想,不如奋起华为
原文首发于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7717753/answer/83586094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