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姥姥,您说什么呢?”
姥姥:“我还没,嗯,那个什么来着?到了,这边这边,也不,干什么?不来了,哼!也就那。我这、我这,这下好了。他呀,也是……反正、反正,那就是,还算是,你也那,哎,不说了。” 她每天都喜欢站在镜子面前“唠嗑”, 在她看来,镜子里的人并不是她自己,而是别人,但她又无法确定是谁,一会儿说这,一会儿又变到那,有时还会拿着东西一边递给镜子里面的人,一边说“我这有呢,还有呢”。
这个姥姥痴呆了,她的认知出现了严重障碍,处理信息极其困难,无法达到正常人会话合作原则的要求,无法准确表达信息。她对不到词,说的很空洞、模糊,她已经没有办法同别人会心、交流,她找不到感觉。因为找不到感觉,所以她很烦躁;因为找不到感觉,所以她无法做出回应。
1、心境感通的镜像关系
有心则必有境,外物映照在心镜的物象,以及心中想象的物象如同我们照镜子一样,有心则必有境与之相对,心境俱现俱起,反之亦然。心与境的这种镜像关系属于生命感应世界的一种有感而应现象,而心对境的感应过程既为认知之事,也必然伴随着情、意,蕴涵着知、情、意的互摄,构成了心镜感通的内在镜像机制。
镜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那只是一个幻象,在镜子里什么都没有。虽然那只是个幻象,可你的内在却有些东西在涌动,那是生命内在的“象”,是认知的生理基础,没有“象”,你根本就不可能有所回应、有所认知。感受形成的“象”不同,回应“象”的认知观念也就不同。“认”是“象”的“感”,“知”是“象”的“应”。有了“象”的同步认知感应,才会贯通成为“意”和“识”,而感应贯通成为“意识”的过程便是传播、放大、指挥这个“象”的信息程序过程。此种自我与他人、他境的浑然一体、感通无隔的心境关系便是我们所说的心镜,如同果仁对环境的感应,而不是果壳的接触。
生命“心象”既不属于物本身的形象,也不同于镜中之像,而是超越它,是具有生命所要表达的“意”之“象”,它内存为意识,外化为认知行为。一个仅仅眼睛瞎了或耳朵聋了的人,并不会妨碍他的认知,因为心镜之“象”既可以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聚焦、映像,也可以心中想象物象,形成认知观念。心镜之“象”蕴含的不仅是形态、颜色、声音、气味、行为规律,还有其自有的习性、意识、感觉、观念和使命的认知规定。“象”不仅规定了生命建构、身体图式、特性存续,它包含成象、成形、成性三方面内容,同时,也是我们感知世界、获得认知,进而演化表征的内在本质。
这个姥姥的认知障碍不是眼睛或者耳朵出了问题,而是心境感通的内部镜像机制出了问题。在镜子里她聚不了焦,锁定不了目标,心与境无法同步,无法贯通成为“意”和“识”,无法言“象”来识“意”,无法形成感受、认知和回应的互动。所以,她无法进一步交流,她不断地想找到合适的词,但总是感到不对,她不断地更换词,不断地使用代词。因为无法确定交流对象,就好像我们认错人时那尴尬的一瞬间,而她则处于不断认错人的尴尬状态,所以,她自言自语,声音低怯,说出来的话在常人看来似乎前后毫不相关,空洞模糊,古怪难懂。
2、感应成象的认知机制
望烟熏之“象”即知是柴火或煤火在燃烧,以及火势之大小和燃烧旺盛程度;观河水之“文”可知天气是干旱还是急风暴雨。我们从事物的外在现象来测知其内在规律、内在数理或义理的智慧缘于什么道理?如果我们自身内在没有这种观象的智慧,又怎么可能产生测知其内在规律、内在数理或义理的认知智慧?
内在是莹明的,莹明之光与阴阳极性交感磁场的相互作用,如同处于磁化状态的物质与光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可以引起各种光学现象,这种光学现象为磁光效应。“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感是性之妙用,性是感之本体。生命感应世界并非只是一个感觉而已,而是感生万物,生象成形的“物物象天地”过程。感应后的共振散射,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有周期的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有生命活力的生命内象和结构特征。
阿尔茨海默病被归属为一种“构象病”,“构象”指的是蛋白质折叠异常,而造成分子聚集甚至沉淀,或不能正常转运到位。研究发现,温度、高压可诱导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引起蛋白质折叠,并在某种条件下发生聚集或结构重排。分子的构象平衡极易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使维持生物大分子立体结构的氢键、疏水作用和离子作用等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蛋白质原来的构造被破坏并发生变性。环境条件导致蛋白质从一级结构折叠至立体结构变化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其实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
感官接受压力、势能、映像、温度、消息,也能敏感地传递压力、势能、映像、温度、消息给贯通的部分,这就是“感”和“应”的势能贯通过程,也可以说是“象”的信息程序传播、放大、指挥过程。镜像所激发的放电属于生命感应外界的方式之一,放电所形成的电波具有同步化和去同步化的规则作用,对行为、情感、生理生化和生命特征起到观察、激发、执行、规范、协调和控制作用,形成生命反应特性的意义。细胞(神经元)的镜像性质不只是产生反应和放电,也是感应和成象、学习和模仿、立意和表述、编码和执行的方式,具有对其投射范围所对应的行为,如行走、转头、弯腰和手臂运动等动作进行调制,而这正是生命磁场的磁光效应。
感应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是一种从隐至显、由散至聚、归寂入感的创造,是让人和物同时“生成”、心和物一起“共振”的创造。感应本身是起始的,也是终极的,是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一个片断贯通一个片断的创造过程。人和世界总是在当时当场的感应契合中相互交感、相互牵引、相互构成、相互贯通,因而二者浑然一体,区而不分。
在阴阳极性交感、光暗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世界里,时间赋予光线感性的色彩,让光和象在时间的流逝中共同塑造着流动的“四象”,賦予“四象”时空势能传递与感应气象变化,并巧妙地将所有因素糅合到一起营造特定的形态、色彩和气味。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将带来一系列循环的变化,温度、风向、光暗、压力,既进入变形的循环,又推动着变形的循环和代谢更新。感应磁光效应的强弱变化、折射角度等主导着生命流体的“生长”变形,带来一系列变化中的“象”和“形”, 这种意象与变形的循环并非由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而是由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空间感应之中。因此,象也是在感应中贯通的,感应成象,衍射映照贯通,是与自然保持连贯的流动过程,表现为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以及特征的持存性相统一。
3、转换清浊混乱的痴呆状态
身体作为气(磁场势能)的运行转化装置,气在人体内部会随着感应、意志、情感的方向运行。这种运行形成了气力、情绪、感受。“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身体气(磁场势能)的运行转化装置需要湿润的气不断滋润,才能更好地流动、贯通,清气上行,浊气下降,则水清气和。如果过于干涩,就像土壤太过干结,便无法流动、贯通,作物便会干枯,无法成象。它迫使你内在的气压混乱,浊气不能下降,清窍就会蒙蔽而映不了像,看到的外像与内象无法对应。它摧毁你的意志,使你的精神分裂、错乱,造成你与内在产生冲突,无法认知。因此,你的内在是清浊不分,一片混乱,你整个人都会变得非常软弱、脆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素问·五运行大论》将生命感应世界形成的阴阳极性势能贯通概括为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志为怒”,“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在志为思”,“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人对事物的感知实为气感,气是人类与万物(即物与我)、精神与物质(即心与物)的连接态,是认知的物理基础。身体的形态、感觉、运动以及表征生命的情感、意象均会影响认知行为,无论是身体对认知的影响,或认知对生命表征情感、意象的影响,其基础内容都体现在以身体感应为中心的属性关联上。
水中之像虽然是虚幻的,却能映照万物,只有浑浊的水无法映像。浑浊之水流入江河并非经过过滤得以净化,而是在融入感应的趋极性循环中才得以净化,才能形成“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正所谓阴阳交感变化不测生成神。若生命阴阳感应磁场势能的运行转化装置紊乱,阴水不能上升滋润,阳气不能升极而下降,不能感应而成清晰之像,便会发生我们所说的认知行为障碍。
对老年性痴呆的治疗,如果你拘泥于大脑神经的老化、蛋白变性,你就会禁锢在 “老年性痴呆无法可医”的观念中而束手无策。“大匠取法”,采用中医阴阳感应之道,以药物的偏性纠正阴阳极性交感之道,调理感应磁场的磁光振频,即可疏通感应势能的脉络贯通,实现阳气潜降,阴水上升,而这实际上也是改进蛋白立体结构的氢键、疏水作用和离子作用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当生命体内水清气和,所谓的大脑神经老化、蛋白变性也将自然恢复正常,而重现镜像认知能力。通常情况下经过我们治疗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躁动不安情况便能稳定下来,而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里,你能观察到他们的认知障碍时间每天都在缩短,他们越来越多地处于与你会心的状态,以至于完全转换认知障碍的困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