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背景
· 社会背景:
· 波兰:议会波兰,移民多为未婚男性劳动力,农民得到土地
美国:相对独立的移民社区、社会问题
移民的情形:人们将一种紧密结合的、以家庭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抛到身后,努力适应一个更加个人主义、更有竞争性的世界
(波兰农民迁入美国后,渐渐减少了和原来大家庭的联系,选择写“致意信件”(bowing letter)与家乡保持联络,并借此表达“尽管远离家乡但是依然保持团结和联系”。移民们在美国逐渐转变为讲究经济理性的工人和市民,并吸引妇女儿童也迁移至此,实现核心家庭的整体迁移。移居美国的核心家庭脱离了原来的大家庭,逐步完成从家庭本位向个体本位的转化。随着移民群体不断增大,移民们开始组建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以逐步适应美国的环境,并非为了固守自身的传统文化。)
· 学术背景:
· 1890s到一战前“进步时代”的社会史学:自下而上,关注普通人
对移民的研究:既有研究多“社会普查”,只堆积数据而不分析其根由
· 主要主张
· ①社会变革的关键是群体,而非个人或政府专家,因此他们既反对保守派也反对进步派。
· ②他们证明在波兰的传统中,人们企盼面对面交流和得到社区承认,并被这种企盼驱动,农民在波兰期间和移居美国之后才转变为讲究经济理性的工人和市民。
· ③个人为适应与他们相关联的社会群体而改变,而群体自身亦在改变。
· ④旧社会是由社会恐惧(social intimidation)维系着的,当人们变化时,需要别人的协助才能实现变化。当人们迁移时,他们以群体形式迁移,并且保持同家乡的联系。社会中的解体现象如犯罪、虐妻、经济活动不讲信用等,是个体遭到孤立的缘故。
· ⑤他们相信,来自波兰和其他国家的移民把群体感带给美国,因此对美国有着特殊贡献。
· 研究对象
· 约200万1880-1910年间移居美国的波兰人,是最先经历发达的货币经济的一代农民,伴随着人口压力和土地的分割与集中
· 研究方法
· 生活研究法(the life study method):移民自己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查找生活经历的文献资料(如信件)
· 内容
· Part 1:波兰人的背景
· 神父的忏悔:没有思想的保守主义,一心维护旧制度
· 写给社区报刊的信件:倡导变革
· 作者重点关注个人的变化以及社区给个人提供的支持
· Part 2:农民的信件
· 乌洛布列夫斯基家庭:传统家庭的解体
· 马克威茨家庭:家庭整体的团结及移民的变化,宗教信仰的淡化,农民思想向工人思想的变化
· 拉克兹考斯基家庭:个性的发展,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变化
· 波尔考夫斯基家庭:社会地位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关系,原属社区对于移出居民的社会控制的弱化,移民与原属社区的社会联系的弱化
· Part 3:美国社会的解体
· 迈耶家庭:经济不自足和福利问题
--波兰:家庭团结互助
--美国:制度性强制
· 米切尔斯基家庭:婚姻破裂
--波兰:社会环境介入,强调婚姻神圣
--美国:仲裁,婚姻被置于社会控制下,激化矛盾
· Part 4:种族问题的探索
· 美国波兰人社区:这个凝聚的群体是由起初并不凝聚的成分构成,这个社会的建立在结构和主流心态方面属于一种特殊的新型产品,这个产品的原材料部分取自波兰的传统,部分来自移民们所生活的新环境,还有一部分来自经过移民们的观察与解释的美国社会价值观。
· 结论
· ①移民社区所带有的波兰民族主义倾向并不具有政治含义,而具有种族含义。
· ②对任何可使其成员参与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活动都予以社会承认;但其前提是每个成员都应最珍爱、也最倚重他自己的波兰社区给予的承认。
· ③一个波兰移民唯一应当保持的初始群体层次的联系应该是他的种族群体所提供的联系,而他同种族相异的社会成分之间的关系必须毫无例外地归入次级群体之列。
· ④这种地方性群体对其成员的作用,在于加强种族团结,防止不同种族背景下可能会发生的种族解体。这种协会以现成的方式向个体提供各种机会,满足他们对得到承认和响应的渴望。基于大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这一事实,而在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现实而又直接的社会联系。
· 重要贡献
· 发现绝大多数波兰移民来到美国之前已经移居过其他欧洲城市,驳斥了认为前工业化社会中的农民都是唐突地直奔纽约的成见。
· 受该书影响的一代社会学家被称为“芝加哥学派”,他们把Thomas和Znaniecki的分析扩大至黑人和亚洲人
· 启发思考
· 中国国内的迁移者:外出务工人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