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青年科研人员特别需要具有的几种精神 精选

已有 30692 次阅读 2019-4-30 09: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青年科研人员特别需要具有的几种精神

喻海良,2019-4-30

120年前,梁启超先生著《少年中国学》,文中直叙“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每每读到此处,感触颇深,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强弱主要是由青年科研人员决定的。青年科研人员强,中国科技实力强。恰逢又一年青年节,我觉得当代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具有以下几点五四精神。

首先,青年科研人员要有探索未来科学的精神。很多年轻人员认为做科研就是写论文,因而,容易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方向成了热点方向。特别是前些年大家比拼“SCI期刊影响因子”,做工程的人越界去做材料学的问题,做材料科学的人越界去做化学的问题,做化学的人又越界去做生命科学的问题。这些人除了能够提高自己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据”之外,对他们自己所在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建树。同时,他们认为自己跨界做出的一流工作,可不知这些工作在原本那些领域的科研人员眼中是毫无意义的工作。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探索未来科学的精神,因而,必须知道现在的热点问题不一定是未来科学的方向,而有很多未来科学的方向现在可能完全是冷门问题。因而,我是非常不认同大学科研人员“越界”发展的模式,当然现在很多科研人员也意识到了这样科研对学科发展的危害。因而,青年科研人员们不能简单地玩弄“影响因子数据”,而应该立足自身的研究领域,思考领域值得探索的未来科学问题,做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人员。

第二,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积极创新的精神。很多博士生过度到青年科研人员后,突然间感觉到迷茫。他们不知道自该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如果只是延续博士生期间的研究课题,之前已经做了四五年,里面的创新内容已经都做的差不多了。如果做一个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工作,担心自己做不出来。我认识一些老师,10年前他们做的事情,现在还在做,也能够继续发表一些学术论文。说的好听就是做的“极为深入”,说的不好听就是“吃老本”。我觉得一个大学科研人员,在科研问题上应该五年一小调,十年一大变,只有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做创新性的工作。很多人觉得青年科研人员没有大的团队,因而没有办法做出特别突出的创新性成果。其实不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很多大量的研究表明,真正能够做出颠覆式创新性工作的团队往往是小的科研团队,而那些大的团队一般只是做“按部就班”的工作。也因此,在青年科研人员们团队不是特别大的时候,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可能真正做出颠覆式创新性的工作。

第三,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富有批判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现在学术圈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很有想法,也非常富有创造力,但是当他们的工作不能够得到“权威人员”的认同的时候,马上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对,而不是站出来挑战这些权威人士。很多时候,他们做出一些研究结果,如果发现他们的结果与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一致的话,就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缺乏的就是用批判性思维去挑战权威的观点、固有知识。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不敢挑战权威而错失一些重要的成果。个人觉得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但是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青年人员富有批判的科研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现在大家非常迷信《自然》、《科学》这些顶级期刊,当发现这些期刊发表了一些成果的时候,便不加思考地认为这是对的,并跟风去做一些研究,即使他们做出来的结果与这些期刊的结论完全不相同,也不敢挑战他们。去年媒体报道了哈佛大学教授皮耶罗.安韦萨心脏干细胞研究的造假案例,我相信国内绝大部分青年学者做出来的结果一定是与皮耶罗.安韦萨的结论完全相反的。但是他们就是因为对方是“哈佛大学知名教授”,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这些顶级期刊,因而被动地“认为自己错误”,最终成为学术界的笑话。如果他们敢于批判权威人士、敢于挑战权威期刊的观点,事情的发展可能完全不一样,因而敢于批判和挑战权威的精神是青年科研人员们应该富有的宝贵精神。

最后,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破四唯”,我们就应该响应这种好的号召,做一些真正能够“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不再简单地追风、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追求高影响因子、追求高的被引次数。我们应该把自己学科的研究工作做深入、做系统,真正地通过现象挖掘出科学原理,为我国未来产业升级提供知识储备。当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自己一生从事的科研工作,如果有那么一件事对后人生活留下影响,我觉得此生无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176302.html

上一篇:我不是工作狂,只是觉得有些事情忙起来不觉得累
下一篇:博士生、教授该怎样写论文?
收藏 IP: 122.207.72.*| 热度|

36 许培扬 钱善华 雷宏江 苗斌 郭战胜 鲁学星 李斐 王崇臣 张国宏 王恪铭 梁发云 徐耀 郑强 任磊 杨岩峰 项剑 汤济鑫 杨金波 郝秀东 张翠娟 熊建华 郭胜锋 白杨 卜令泽 黄永义 汪晓军 王从彦 王风涛 汤茂林 李剑超 韦玉程 刘继为 姚伟 霍天满 傅蕴德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