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qiangguo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qiangguo123

博文

“小作坊”里出诺奖,重大研究突破关键在哪儿? 精选

已有 13312 次阅读 2018-10-8 15: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宣布使我们熟悉了一个“新”词——定向进化,那么什么是定向进化呢?


定,是“设定”之意,向为“方向”或“导向”,意思就是首先人为设定一个方向(或标准),进化则是指按照预期目标发展并最终实现的意思。


通俗讲,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挣它一个亿;最终挣到一个多亿,这说明你成功了,也就算实现了定向进化。


自然界,定向进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举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进化论例子——长颈鹿脖子长的缘故。


在地球上某个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地上草的数量逐渐减少,已填不饱长颈鹿肚子,它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空中,那就是树叶。


但由于僧多粥少缘故,低处的树叶很快被吃光,只剩下高处还有树叶,这时脖子长短发挥出作用,鹿这个群体中只有长脖子的可以得到更多食物而被保留下来(其他被淘汰了),进一步对后代筛选更长更有优势的鹿,最终就成为今天看到的长颈鹿模样。


在这里,设定的方向是“脖子长度”,进化的结果是长颈鹿。当然这个设定是自然界无意识结果,叫“自然选择”,最终适者生存。


再比如物种驯化,已有几千年历史,今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肉类等等,都是这个过程的产物,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定向),最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所以说,人类一方面改善着自然界的外貌——沧海桑田;另一方面也改变着自然界的物种——物竞人择。


然而,由于自然界基因自发突变率极低的缘故,所以进化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年时间才可完成。


随着人类对基因本质的理解,特别是人工诱变技术的实现,则大大缩短了进化所需要的时间。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设定的小目标是什么?找到一种高活性的酶活。


是一种催化剂,大多数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因此理论上酶活性越高,越有利于生产。阿诺德女士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按照“突变-筛选-再突变-再筛选”策略最终实现目标(进化),当然也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诺贝尔奖)。


至此,大家会不会联想到另外一个词——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通俗讲,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脖子长的鹿可生存下来,并有机会繁殖出脖子更长的鹿;而脖子短的鹿由于食物短缺而被淘汰;酶活性高的保留,酶活性低的淘汰。


因此,定向进化可看做强化版马太效应,强者通吃,弱者淘汰。


“定向进化”(或马太效应)在某些领域已有广泛应用,所以说理论并不新。如物种进化,酶的筛选,竞技体育等。


定向进化关键点在于“定向”,这个“导向”越可量化,“进化”效应(预期效果)越明显。


以跳高为例,假定1万人参选,初筛指标是跳过1.3米,从而筛除1部分;接下来指标1.4,再筛除一部分;随着高度增加,剩下的人越来越少,最终筛选到10个人作为候选对象,跳过强化训练去参加比赛,最终竞争金牌。


再比如高考,基本原则就是以“分数高低”为导向,最终一大批高分考生如愿以偿进入到理想学府。至于说分数高不一定能力高,那就不是高考这个定向进化策略所解决的问题了。


所以说,“定向进化”具有操作上简便,程序上公正等众多优点,但也均在弊端,那就是“定向”指标约可以量化,大家越容易接收。


比如经济发展,定向的指标就是钱(很容易量化),至于你认为钱多不一定幸福,那也不少定向进化的错,而是需要其他评价体系的原因了。


所以说,定向进化很好用,但是不一定处处都可用。



接下来谈一下诺贝尔奖。


能否用定向进化策略来实现荣获诺贝尔奖目的呢?说实话,很难。


难的原因在于诺贝尔奖评奖标准不易量化,“重大发现、发明或改进”,这个重大很难严格定义。


不过这难不倒政策制定者,理论上讲重大发现一般都发表在“高大上”杂志,而高大上杂志可量化,如著名的“CNS”;中等发现发表在中等影响因子杂志;那些低分杂志理论上应该算“垃圾杂志”,用作灌水之用,这也就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1分多杂志上发表文章立刻引爆科技圈一样,引爆原因就是“落差”,原来低分杂志也并非一无是处。


从操作层面考虑,用SCI影响因子或引用率评价最为简单,一定程度上也最公平,至少规则清晰。


当然,所获结果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发表大量影响因子高文章,这就算达到效果(进化)。


至于说,发表文章不一定可解决实际问题,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存在指标不易量化,考核和评价不易操作的困难。


所以说,以诺贝尔奖为导向也是一个伪命题,和以SCI为指标一样不靠谱。诺贝尔奖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之事,天分,努力,幸运等因素都有关联。


就以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为例,荷兰科学家斯特默(William Stemmer)在定向进化方面也做出重大贡献,理应和阿诺德分享,并为荷兰赢得一份荣誉,遗憾的是2013年不幸早逝,自然也丧失获奖资格,如果当初荷兰重点培养斯特默的话,哪的多伤心啊。


另一位化学奖获奖者史密斯原本“默默无闻”。诺贝尔化学奖宣布后,第一时间查看万能维基百科,结果查不到任何信息,一段时间后,相关信息才陆续补充,说明史密斯并不怎么被业界看好。


化学界比史密斯知名度高的科学家比比皆是,但只有史密斯最终获得了垂青,他也成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奖者。所以,诺贝尔奖,不要刻意追求,而是水到渠成。


每年十月被称为“诺贝尔奖周”(因为诺贝尔奖在十月宣布),相关文章铺天盖地,各种观点满天飞,这里谈一下个人观点。


诺贝尔奖是小人物的盛宴


今天,大家谈的比较多就是大科学,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而诺贝尔奖在这样的时代仍能不忘初心——鼓励个人贡献、支持小作坊研究模式,难能可贵。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这两个领域,基本上都是“小人物”获奖。


何为小人物,就是领导一个十余人的实验室,几十年如一日为了破解自然界奥秘或解决实际难题而潜心探索,部分幸运儿取得重大突破,更少一部分最终荣获了诺贝尔奖。


所以,重大突破关键在于科学家心要沉下来,心无旁贷做研究,试问今天科学界真正有几人能做到?


所以说,若想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甚至荣获诺贝尔奖,关键是创造让小人物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舞台,而不是押宝式策略。


做什么研究能获诺贝尔奖,这是一个连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颁奖委员会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也就不要刻意揣测,也没有必要指定目标来重点发展了。


只要原创性重大发现足够多,获诺贝尔奖那是早晚的事。

                                                               (注:本文已经授权科学网公号原创发布)



2018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42581-1139610.html

上一篇:用生物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定向进化和噬菌体展示
下一篇:关于知识分子小文《2018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给错人了吗?| 分析批判》的一点看法
收藏 IP: 183.54.43.*| 热度|

16 杨正瓴 强涛 李剑超 崔锦华 刘山亮 张成岗 代恒伟 王庆浩 苏德辰 李世春 黄永义 武夷山 魏泉 晏成和 郭新磊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