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偷着乐,某知名教授在国际会议上说在看我的论文

已有 24020 次阅读 2018-8-28 14: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偷着乐,某知名教授在国际会议上说在看我的论文

喻海良,2018-8-28

前几天去俄罗斯参加了先进材料超塑性国际会议。在这一次会议之前,虽然经常阅读几位俄罗斯学者及俄罗斯裔学者的学术论文,但在学术圈这么多年,还真没有去俄罗斯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这一次前往参加该国际会议,主要目的是学习。我最近想拓展一下超低温塑性加工制备的材料的研究范畴,参加领域国际会议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比看几本书或者几篇论文来的更直接和有益很多。

对于本届国际会议,应该说是举办的非常简单,没有豪华的主席台,也没有盛大的会议招待晚宴,更没有特别庞大的参会人群。但是,这个国际会议参与者学者层次还是非常高的,金属材料里面的泰斗级人物Terence G. Langdon和Ruslan Z. Valiev出席并做学术报告并坚持到最后一个学术报告,就让这个会议有非凡意义和影响力了。国际会议不在规模人数,而在于参与者的平均水准。参加完这个国际会议,我在朋友圈晒了不少照片,也发表了一些自己当时的观点,有朋友建议把这些想法发表到博客上。

第一个感受:绝大部分知名教授都是坚持到最后一个学术报告结束。我参加过的学术会议也算不少,其中有一些会议还是组织的非常不错,绝大部分科研人员从头到尾都在听学术报告。但也见过一些特殊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一些大牌一点的教授,自己做完学术报告就马上走人了。很多人说,主要是因为他们太忙,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这一次在俄罗斯参加国际会议,越是大牌的教授,就越是坚持到最后一刻。如果这些人不忙,我是不相信的。但是,国际学术会议,最重要的不是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在会议上进行宣读,而是,通过会议进行交流,发现一些问题,为自己科研提供一些新的“养分”。对于Terence G. Langdon和Ruslan Z. Valiev这样的成名人物,他们还有一个责任就是给年轻人掌好舵,把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让年轻人知道,让他们少走弯路,促进领域快速、健康发展。在会议期间,我经常听到他两点评大家的学术报告,有很多就是直言报告人需要考虑某些事情,某些地方可能做得还不够好。

第二个感受:会议的大会报告由相对年轻教授做,很多大教授只做特邀报告。这一次国际会议的大会报告都是非常精彩的,确实,都是现在在一线的大学教授做的。如果论资历讲,在上面做大会报告的有几位都是“学生辈”,而台下的则是“师长辈”。记得有一位日本教授在引荐大会报告人员时,对着一位年轻的教授赞美“这是我们国家将来的领军人物”。相反,领域大师Terence G. Langdon和Ruslan Z. Valiev等则只是分会会场的特邀报告。Langdon教授已经80岁了,不做大会报告能够理解,Valiev教授则是正当“壮年”的顶级大师,如果他做大会报告那是“众望所归”。但是,他们选择了把机会让给年轻的领军人物,他们负责把火炬传递给他们,默默地看着他们拿着火炬前行,想想这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的校长Kenji Higashi在报告期间提出了三个新的前沿问题,直言这些问题他自己是解决不了,需要年轻人接棒。

第三个感受:小众国际会议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我在澳大利亚期间参与举办过国际学术会议,也算是知道一些“门道”。国际会议人数越少,会议成本越高。也因此,现在很多国际会议的会议注册人数动不动就超过一千人。现在很多国内学术会议,人数已经超过一千人了。然而,当会议人数过多的时候,学科方向就比较杂,绝大部分参会会议人员和自己的小领域没有半毛钱关系。也因此,有时候是自己做完学术报告就想早点走了。很多朋友评价,一个会议,如果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就不是去学习、交流、认识新朋友的,而是去旅游度假而已。小众型的国际会议的好处就是大家的学科相对比较集中,或多或少还是能够听懂一些他人的学术报告,并从中找到一些结合点。在此次国际会议期间,有一个俄罗斯的大教授在听完我的报告后,问了我一些问题,然后,让我一个惊讶的是他说,看了我的几篇学术论文,研究很有兴趣,并表示要和我进行合作。我报告结束后,他带着团队里面的三位教授和我商讨科研合作的情况,并安排今年11月份,团队里面的两位教授到中南大学进行学术讲座,并要参观我的实验室,还计划一起合作做一些实验。在国内很多教授是不看论文的,而像他这样的大教授居然还看我的论文,心里偷着乐吧。

最后,参加国际会议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和一些德高望重的教授进行合影。下面是本次会议期间我和Terence G. Langdon教授的合影,很帅吧。

yu&longdon.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131510.html

上一篇:写给第一次申请基金就失败的朋友们
下一篇:大一新生开学典礼发言:做引领创新的一代
收藏 IP: 111.196.241.*| 热度|

53 郭战胜 王超杰 武夷山 王恪铭 余文 史晓雷 张成岗 彭真明 晏成和 强涛 李兴旺 檀成龙 李帮建 郑永军 高峡 赫荣乔 黄仁勇 张家峰 李毅伟 钟卫 黄永义 周健 宁利中 贺玖成 陈波 汪晓军 田丰 张鹰 蒋新正 刘全慧 王春阳 王安良 周洲 彭邦 张北 曹建军 朱勇 施树明 刘安金 徐绍辉 王超 张吉 周忠浩 李久煊 石磊 蒋永华 刘振斌 王志伟 李学友 张晓斌 郝兆东 zjzhaokeqin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