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建成十年的天文台旧主楼要在奥运会之前进行室内装修。于是,在旧楼办公的各组搬迁到新楼一些暂时空着的办公室。我们组是上周末搬的。
记得在我当学生的时代,教学、科研机构的办公室都相当拥挤。那个时候,不用说学生,就是老师也往往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北大理论物理教研组的好多房间当时被无线电厂占用,因此那时各位老师都没有自己的办公桌,平时都在家里,只是有时到资料室转转。我们去找老师讨论问题也常常是去他们家里。当时有一间机房,里面放了两台386微机(那时候还没有网络),我和另一位同学常常泡在里面,结果这间屋几乎成了我们俩事实上的“私有财产”,可以说是享受了比很多老师都好的待遇,颇让一些同学眼红。当时常到理论物理所去听学术报告,看到他们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同学也有自己的办公桌和计算机,而且报告前会议室里还有饼干和茶水,大家无不羡慕。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条件好多了。因为搞天体物理,我在哥大的物理系(普平楼9层)和天文系(普平楼14层)各分到了一个办公桌,还有书架可以放不少书。物理系9楼的办公室很大,但有点过于空旷,显得冷冰冰的,所以我更喜欢天文系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在楼顶,房顶是斜的,象个阁楼,三个学生共用。旁边有资料室、厨房,饿了可以煮方便面,困了可以烧咖啡,给人很温馨的感觉。房顶上还有望远镜,夜间读书读烦了可以上楼顶观星或者欣赏纽约夜景。那时候常常想,什么时候国内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三年前回国,看到国内的条件确实改善了不少,国家天文台里的同学们基本都有自己的办公桌,所配的电脑也不逊于国外。但是,新建立课题的我却遇到了特殊的问题。天文台的房间都分到了各个课题组,除会议室外没有什么公用房间。我觉得这个体制是有弊病的,因为以后还会引进新的人才,而老课题被撤销的不会太多,因此对新来者又会出现这种没有办公室的情况。我只分到了一间办公室,我的学生来后就没地方了。我的书比较多,来后就打造了大书架和办公桌,办公室内暂时也没有地方安置学生了。好在现在学生们的居住条件比我们当年好了很多,于是只好买了电脑让学生搬回宿舍使用。但是,同学们的宿舍在中关村,既然电脑也在宿舍,平时就没什么必要来北郊的天文台里了,和同学交流的机会无形中少了许多,难以及时了解同学的工作进展,同学们有问题也难以及时找我。好在旧楼旁就是新楼工地,新楼建成后总会有我们的房间的。
等了一年,2005年底天文台的新楼终于盖好了,这时我盼望着赶紧启用,这样我们才有办公空间。然而,由于北郊园区水、电等公用设施尚未建成,搬迁一拖再拖,真令人等得心急如焚,每隔几周我就去打听一下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启用。当然,台领导更着急。从事月球探测的课题组任务紧迫,率先搬入了新楼。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台领导特别为他们接了高价的临时用电。对于象我们这样搞基础理论的,这当然不可能(因为无水,月球探测的同事们一时也无法在新楼内上厕所,只能回旧楼来解决)。
又经过一年漫长的等待,终于,2006年底新楼启用了。从事仪器设备和应用研究的各组大多搬入了新楼,这样,旧楼腾出了许多房间给从事基础研究的课题组。搬迁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在今年五月我们有自己的房间了。当初分房间的时候,由于刚来台不久,台里的相关部门不熟悉,因此并没有及时通知我参加,还是一位同事看到我没到会回来后特意告诉了我。待我去的时候,发现旧楼里各老课题组都要了大块的房间,中间虽然还有不少房间空着,但是连成一片的并不多,我们课题组将分散到两处。这让我十分犹豫,是不是干脆要新楼的房间。那是按实验室设计的,面积非常大,一间就可以装下我们全组,很便于我管理监督学生和内部交流。当然,缺点是我和学生们都缺乏自己的私密空间。另外,这样一来就和其他从事天体物理研究的组分开了,我们一个搞基础理论的组,孤零零悬在从事仪器和应用研究的组中,也不太协调。考虑再三,还是要了旧楼的办公室。台里尽量帮我想办法,把一间原来打算公用的贵宾休息室(大房间)给了我。另外有个房间本来是留给一位院士的,一位同事也主动让院士到他们课题组的房间去,又给我腾出了一点地方,这样我在天文台旧楼四楼也得到了一些办公室。但是空间还是有点不够,只好又要了一楼的几个房间,一个组分成两块地方,稍嫌不足,但想想比过去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应该知足了。
我们被分配的这些房间,经过多年的使用,门窗、墙壁都已经有些破旧,空调不断滴水。当然,有胜于无,能搬进来我们已经很高兴了。但是,我们当然还是盼望着早点装修。尤其是台里因为旧楼电话线路不足,一直无法为我们安装电话(原来的电话被他们的原主人迁走了),实在很不方便。盼了半年多,终于要装修了。装修期间,我们与另一个组被分配合用新楼的一间空着的大屋子。上周末,我们全组搬入了这间大房子。我们组只有两位老师,剩下的都是同学和博士后等年轻人,十几个人在一起,是挤了一点,不过非常热闹。
经常有人引用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批评现在的大学或研究所大兴土木。殊不知梅贻琦执掌清华的时代,清华拥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设施,那时的清华建筑直到今天看都相当漂亮。没有梧桐树,引不来凤凰巢。研究所建大楼是第一步。假以时日,这些大楼的作用是会显示出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1-11313.html
上一篇:
三角地下一篇:
暗物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