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博期间的那些岁月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博士求学生涯一晃而过,三年来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回溯往事,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读博的艰辛与苦辣,成功与欣喜,常浮现脑海,各种滋味,不胜感慨。求学过程中、人生之路上遇到诸多益师良友,是我的幸运,他(她)们在我学业上给予无私的帮助、关心和支持,才让我终能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人生之路的良好开端。于毕业论文完成之际,将给予引路的老师、博士毕业论文指导的导师、试验实施帮助的师兄弟姐妹、样品分析给予指点的领导、同事、论文写作给予建议和意见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支持点滴落笔于此,铭记于心!
考博的经历,学习的过程,于我而言是一个挑战自我,追求梦想的历程。还在我上硕士的时候,读博的梦想就萌发于心底,这对于农村出身、背景平凡的我来说,看上去目标有点大和遥远,但多年来我始终如一,从未放弃心头的坚持和执着。有时候,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就是贵人的指点、帮助,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我喜欢科研,条件具备,那我还等什么呢?我还有激情和时间,为何不抓住这个人生难得的机会并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行业里呢?
求学之路,蓦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2015年4月底的一天,下班后坐在云南省粮油科学研究院5楼办公室的我,读博梦突然涌上心头,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我顿时心潮澎湃,心跳加速,久久不能平息!我要读博士,于是给本科老师刘潮打去了一个电话,他告诉我说,云南农业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于5月份开始。因此,异常兴奋的我马不停蹄的翻看云南农业大学的招生网站,了解招生信息。因为不想离开这份对人类生活健康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我向郭华春教授写去了信,咨询考博相关事宜。当时我想,在导师的指导下,在自己的学习努力下,如能让马铃薯长得更大更好,让他们更安全,储存更久,这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准备时间短,工作繁忙,加上硕士到博士之间跨度大,使我倍感压力,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抱着不成功,便成仁,失败了来年再战的决心走进了考场。幸运的是,2015年8月底,我终于成为云南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圆了我蕴藏心底多年的读博梦!
博士考上了,但是研究什么呢?对于硕士研究动物生态学的我来说,真不知从何做起,一时顿感迷茫。只能寻求导师帮助,他给了我两个大方向,一是研究近红外光谱仪分析马铃薯中相关成分的模型,二是研究马铃薯糖苷生物碱。我即刻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华东交通大学有个老师的最近研究结果已发表,根据我的背景,不可能做出更好的发现,如果硬要做,最多就是简单重复,因此,我放弃了。而从马铃薯糖苷生物碱文献中隐约发现,这是我应该着手的方向,因为它对人类身体健康意义重大,研究它颇具价值。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尝试研究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规律,求学之路逐渐清晰起来。
求学路上无坦途,求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艰辛的历程。学习中经历无数挫折,有时激情一次次跌入谷底,好在郭老师的巨大帮助,才让我一步步走了过来。郭老师在学术上是大家,但又是一个和蔼可亲、教学经验丰富的师长,他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平台发展,给予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帮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严谨的帮助学生选题、及时的纠正研究过程中的方向。更让我感动的是,除了工作日,几乎每个周末、节假日都能在实验室看到他的身影,并经常到田间地头指导学生。郭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人生路上遇到郭老师,莫大幸焉,无以为报,唯有勤勉自励,以慰师恩!
边工作边读博士,单位工作时而繁忙,家庭琐事时而繁琐,研究课题也要正常开展,多方面兼顾,确实倍感辛苦。好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鼎力支持。譬如2016年开春之即种下第一批马铃薯,在室内进行储藏研究,这两个试验取样时间重合在一起且需要连续取样,所花费时间比较多,因此,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幸运的是,我得到了课题组张光海、宋洁、王婷婷的帮助,还得到单位王忻、施瀚以及和霁恬的帮助。特别是施瀚,在后续实验如取样、糖苷生物碱的提取方面给予了巨大帮助。相关研究品种的选择得到了师兄白磊、李彩斌的帮助。田间试验得到了师兄白磊、师弟周进华和张光海的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下,试验才得以顺利开展,遇到如此无私的同仁,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幸运!
在试验中需要用到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该仪器是国际公认的在已知有机化合物定性和定量方面较好的仪器,但操作较复杂,难度较大。这是我博士论文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以前的学习生涯从未涉及,仪器操作较大程度的阻碍了我的研究进程。还好,身边不乏牛人在。在方法论的研究过程中,在仪器的操作方面,得到了邵志凌高级工程师和杨水艳工程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的摸索与实践才于2016年底熟练的掌握了该仪器,试验才得以顺利进行。对于他(她)们的无私帮助,感激不尽!
第一批试验数据终于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撰写试验论文,但如何写?中文还是英文,身边的朋友有不同声音和见解,有些赞成并鼓励写英文,有些则表示怀疑。在纠结之中,北京大学博士葛世栋、四川大学博士吴道艳、昆明粮油质检站吕世懂、单位同事王忻均给予支持、鼓励、建议和帮助,让我理清思路,找准方向,论文最终才得以完成。写作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分析方法论的技术和理论,困难重重,因为得到了贵阳粮油质检站王春艳、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李文希的帮助,才一一理解和克服。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词一句一段的垒出一篇文章,经过无数遍的修改,经过三次被拒,投稿过程中经过导师的指导、吕世懂的帮助,才创作出了我人生第一篇SCI文章。文章封面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李彩斌师兄的帮助,是他提供了漂亮的图片素材。还有论文的参考文献主要得到了西北工业大学张贺博士、北京大学葛世栋博士、北京农业科学研究院吴启华博士的帮助,对于他(她)们的帮助,感激之情铭刻于心!
博士生涯若没有一个好的情绪环境,将会很坎坷。我是幸运的,因为除了上述贵人,我还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支持我考博继续深造,还在学习中给予很大的便利,第一年上理论课时,他们同意我白天上课,晚上和周末完成我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父母文化程度低,但父母在我选择的时候从不发话,而选择默默的支持,其实这就是最大的支持;妻子更是宽宏大度,从不计较我的“任性”,三年来,我大量的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业,很少陪伴,而她却选择忍受与支持,还有我幼子,很少哭闹,每天健康快乐的成长,很多时候在我办公室里,吃完奶粉乖乖的入睡,这给了我很多研究学习空间,让我充满了动力,回想起来,实为感动,也因此,特为小儿取名为“博”。三年时光匆匆而过,辛苦付出有所得,谢谢领导!谢谢父母!谢谢妻儿!谢谢人生路上有你们相伴!
博士训练过程,除了能力提升以外,也是情绪训练的过程。博士生活亦人生,物极必反,快坚持不了还能再坚持,所有艰难困苦之后就是美好的明天。但我永远无法忘记,生活工作学习离不开亲朋好友领导同事老师同学的帮助,没有你们的付出与支援,我的博士怎能顺利毕业?感谢生活,为我在而立之年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的人生有了全新的体验与更好的历练。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将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去续写美丽精彩的人生篇章!
聂绪恒
2018年5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