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自我、非我以及人与宇宙,摆脱视觉感受的负面影响,生物科学对人类自身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视觉感受上的,如大脑,神经系统等概念,这些概念是我们所无法感受到的,它只对应着我们对其它个体某种具体的视觉感受。所以,我们要消除这些概念对我们的影响,要牢记视觉感受只是所有感受的一种而不是全部。先有各种实在的感受然后才有所谓的大脑、神经系统等这些由视觉感受产生的语言表达式。
“人”这一概念的出现,它是视觉感受的产物语言(文字)形式的“人”对应着视觉感受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形象所谓的两手、两腿、眼睛、鼻子、嘴等。无论是西方的“天人相分”还是东方的“天人合一”都出现了“天”与“人”这两个概念,事实上都已经强化了视觉感受也就是将视觉感受绝对化了而忽略了其它感受。在西方是将视觉感受极端绝对化了,朝着将所有的其它感受用视觉感受进行解释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将其它感受视觉化(质点模型),这就是还原论思想,而在东方视觉感受跟其它感受是分离的,在视觉感受以外还强调内在的感受甚至试图用内在感受去解释外在感受如佛家的“痛由心生,四大皆空”以及陆王心学中的“吾心即宇宙”,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
其实所有的感受形式都是平权的,其产生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也就是对应着宇宙演化的不同层次,它们之间有质的区别不是包含、解释关系而是因果的关系。这样的话,“人”及“自我”只是对应着复杂的感受过程并没有绝对意义也就无所谓存在了,它只是视觉的产物而且绝对化了,当然,对于视觉感受上“人”否定同时也就否定了视觉感受上所认知的宇宙的实在性,只有所有的感受本身才是实在的而且感受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演化),其差异只是相互作用层次或形式的不同。
对于我们自己也就是人的本质要重新解读,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变的只是称呼或姓名(语言的对应),所以作为绝对意义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具有绝对意义的只是与它具有对应关系的称呼,这种称呼是以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形式存在的。特别是从我们自身感受的角度,它是一个完全没有重复的存在过程,“自我”的实质就是所有感受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个感受过程的消失,也就是作为相对意义的“人”的死亡。对于很多被认为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如吃饭以及性的需求,就是我们生理感受层次的相互作用形式推动的体现即出现某种生理感受即所谓的欲望推动思维进化,引导行动以消除这种感受。如男性与女性生殖器官的不同也就是生理层次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即相互作用形式的差异,这种需求总是通过我们的心理反应出来也就是出现某种感受也就是所谓的欲望,然后在这些欲望的推动下,由思维的引导产生相应的行为。
性别的差异是躯体的差异其实质是生理感受的不同,视觉感受上的表现就是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的不同,听觉感受上就是讲话的音调等的第二性征有的区别,但其根本的差别是内在感受的不一样从而导致了很多行为的差异及生理感受层次相互作用形式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的不同,从而导致心理感受层次的相互作用形式的不同也就会导致思维形式的差异。所以,哲学和科学的革命都是由所谓的男性完成的,而所谓的女性主要孕育新的生命体(生理演化层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