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为什么原创研究难发表,而大锅饭研究挺受欢迎 精选

已有 26219 次阅读 2018-3-13 11: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什么原创研究难发表,而大锅饭研究挺受欢迎

喻海良,字之亮,2018-3

昨天一个朋友给我发来消息,他的一篇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从他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骄傲”,据他自己描述,他很有可能是他所在大学第一个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员。JFM影响因子不高,但影响力巨大,在上面发表论文的人基本上都是牛人一枚。

说来也巧,我自己前几天发表了一篇论文,说实话,期刊的影响因子超级低,但我论文发表在上面后自我“幸福感”还是超级的强。这个期刊是Philosophical Magazine,创刊于1798年,至今已经有220年的历史。在维基百科上可以查到这个期刊的历史,其中有一小段是非常牛的描述:“Earl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lassic papers by Humphry Davy, Michael Faraday and James Prescott Joule appeared in the journal and in the 1860s James Clerk Maxwell contributed several long articles, culminating in a paper containing the deduction that light is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or, as he put it himself, "We can scarcely avoid the inference that light consists in transverse undulations of the same medium which is the cause of electric and magnetic phenomena". The famous experimental paper of Albert A. Michelson and Edward Morley was published in 1887 and this was followed ten years later by J. J. Thomson with article "Cathode Rays" – essent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ctron”。看到这一些描述,可以想到在1900年以前,这期刊记录了多少人类的聪明智慧。当然,这个期刊这些年的影响因子似乎一直不涨,去年才1.5左右(20年前就差不多这个数值),因而,现在很多年轻的研究生们是不会特别喜欢这种期刊了。但是,影响力和影响因子不是一回事,一个有220年历史的期刊的影响力不至于低于那些刚刚成立三五年影响因子就很高的期刊吧。

我的论文情况如下,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下载看看。审稿人的评价还是不错的“This work examines the formation of nanoscale pores during sandwich sheet rolling of Cu/Al/Cu multilayer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of Al layer. The results are novel and interesting”。当然审稿人随后提出了很多难以回答的建设性的意见,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回答他们的问题。

Nanoporous Al sandwich foils using size effect of Al layer thickness during Cu/Al/Cu laminate rolling

网站链接为: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4786435.2018.1447158 (如果您单位购买了Taylor&Francis,请点击这个链接下载阅读全文)。

50份免费下载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eprint/7tahahKeAwXTFP36NHFa/full (如果您单位没有购买期刊数据库,请点击这个链接下载阅读全文)。

  前几天,施一公老师发表言论,批评国内“垃圾论文太多”。其实,我个人觉得他应该是批评“原创性”论文很少。然而,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原创性的成果很难发表。以我上面这一篇论文为例,这篇论文我原本投稿给了一个国内期刊。去年刚刚回国,想着是否也要在国内构建一点的学术影响力,没成想两个审稿人中有一个大开闸刀,把它给毙了。理由很是荒诞,“他不知道这篇论文研究结果的工程应用对象”。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不是想这篇论文的设计是否很有意思,也不去思考这篇论文的想法是否是原创的,而是想着这篇论文的结果是否马上能够在工程上得到应用,典型的“实用主义”。相反,Philosophical Magazine期刊就做的好很多,人家的审稿人开篇第一句话就直接明了地说这篇论文是“Novel and interesting”。虽然他同样指出了文章中很多的不足,但是“原创”这一条就可以抵过那些细微的不足。因而,审稿人推荐修改后发表了。

相对于“原创”成果难发表,现在那些“大锅饭”研究似乎很受欢迎,并且论文还特别容易被接收发表。大锅饭研究有几个特点:(1)研究内容几乎绝大部分高校都能够做,门槛低,相互引用次数高;(2)“大锅饭”研究可以混“圈子”,大家是朋友圈,相互“合作”,相互“上进”;(3)“大锅饭”研究可以换着不同的材料做,今天做一个材料,明天再做一个材料,他做这个材料,我做另一个材料,大家都不一样,大家又都一样。(4)“大锅饭”研究容易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发几篇论文,弄一点绩效,拿一点奖金很容易。大锅饭研究虽然有很多“优点”,然而,他的最大缺点就是研究工作不容形成“特色”。而这样的研究,注定一个研究人员的学术只能用“影响因子”来衡量,而不能够用“影响力”评价。

或许,我们在论文评审的时候,对原创工作应该多一些包容,即使他们有些缺点,也应该鼓励他们发表。相反,对于“大锅饭”研究,即使写得条条是道,我们也应该阻止他们占用过多的篇幅,免得“劣币淘汰良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103650.html

上一篇:从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只许列10篇代表作说起
下一篇:SCI数据库的一些搞笑错误,弄得作者想哭
收藏 IP: 122.207.72.*| 热度|

83 武夷山 王庆浩 刘山亮 李光强 王从彦 张义国 黄荣彬 杨正瓴 高友鹤 刘钢 曾宇怀 李维纲 蔡宁 鲍鹏 李剑超 刘忠波 徐耀 黄仁勇 刘全生 檀成龙 陈楷翰 张培昆 孙长庆 晏成和 吴江文 陆玲 熊建华 陈南晖 李毅伟 彭振华 刘铁 董健 秦耿 吴辉 季丹 惠小强 李兴旺 杨林 俞立平 马志超 李兆良 刘锋 邴涛 周健 李建业 韩永和 张勇 黄玉源 郑新奇 赵涛 石磊 马臻 刘金涛 孙颉 黄永义 赵国求 陈波 陈白杨 杜彦君 张志斌 王金良 周忠浩 张明武 郑永军 江克柱 王德华 刘乐乐 王启云 李勇 闫钟峰 马亮 张晓斌 原梅妮 张翠娟 姚伟 李哲林 李坤 宋建忠 汤茂林 puhj ljxm zjzhaokeqin Hyq1893685379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