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lyd30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hlyd300

博文

“生态保护”教育理论总结

已有 3124 次阅读 2013-7-13 07:29 |个人分类:教育原理及应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总结, 生态保护, 教育理论

基于“生态保护”的教育理论总结如下:

1、保护第一原则:知识泛滥的时代,应把重点放在保护上,特别要防止“悬空概念”和“悬空概念循环群”出现。

2、多感官通道平衡开发原则:视觉、听觉(聪明)五官和意识的平衡开发(智慧);儿童的五官平衡开发,特别需要重视嗅觉、味觉、触觉的开发。

3、思与学的平衡: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学”得太多,而“思”不足,矫枉过正,思的重点应该在于改善概念体系结构,提高接地性,还要注意同等重视“有意识思”和“无意识思(心智游移)”;

4、创新原理:“致中和”,中国人的创新理论。

“因材施教”是古往今来的理想教育,在“生态保护理论”看来:“因材”就是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资源情况,首先对其实施保护;“施教”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引导,使受教育者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

“生态保护教育”理论的终极理想效果:受教育者的神经网络存储有尽可能多的“涌现”模式,构建的概念全部接地(无任何噪声,绝对安静)且层次结构体系最为合理高效(编码最优,效率最高),受教育者的身心达到终极的平静——致中和,具备无限的创新潜力!

保持自身物种的延续是生物的天性,所有生物都毫无例外有一个生殖系统,是否具有生殖系统成了判断生物的一个标准,为了使物种繁衍生息的概率大一些,物种都尽力使最优良的基因在最好的生殖环境中得以发育成长。

如果把生殖的概念扩大为创造新生事物的话,那么人类除了繁育有形的后代,还在不断繁育出新思想这样一个无形的精神后代。从这个角度看,大脑也是一个生殖器官,她生育的后代是无形的思想,其生育能力即是其创新能力。

按照“生态保护”理论,为了使大脑能生产出健康的生命力强的“新思想”宝宝,必需使大脑处在一个最佳的状态:首先,神经元资源浪费最少,神经编码效率最高,保持概念系统所需要的刷新频率最低,消耗的能量最少,大脑最安静;其次,大脑思维活动时,神经网络动态运行呈现的“涌现”最多,且被意识捕捉和理解的可能性最大。

在我国,创新的地位已经被提到了国家最高层次,国家每年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应该说,物质条件已经不是阻碍我们创新能力的一个障碍了,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的创新能力与我们目前的经济实力极其不匹配,产生了“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节”和“钱学森之问”等现象。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聪明种族之一,此外,勤劳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品质,为什么我们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教育过程中,创新人才是寥寥无几,竟然没能产生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以十多亿之众,哪怕是基于基因突变的概率,我们也应该诞生几个天才嘛!这不得不使我们从现行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计划和课本教材进行全面反思,本博文系列提出的“生态保护”理论为这种反思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或许会为将来的改进提供一些启示。

能力所限,率性直呈,在此抛砖引玉,实为我中华教育事业之进步,绵尽微薄之力。博文中狂妄荒谬之处,望方家一笑置之,在此预谢了。

感谢您的阅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3295-707635.html

上一篇:现代数学教学——“生态保护”教育理论应用之十二
下一篇:从零说起(从空集说起)——数学迷思之一
收藏 IP: 14.204.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