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haw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ndhawk

博文

网上答辩 精选

已有 8072 次阅读 2020-5-20 10:4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写在前面

上周研究室组织了正式的博士论文答辩,出于疫情期间安全考虑,全程采用远程在线形式进行。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理所应当地认为远程答辩不需要直面现场的专家,因而紧张感略低,更有利于自我发挥;然而就我实际感受而言,尽管答辩的形式有所改变,其学术严肃性与程序严谨性丝毫不减,尤其作为学位授予、评定的重要环节,专家们提问内容与现场答辩并无不同,依旧感受到满满的威压。

尽管自己幸运地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但是现在想来过程也算一波三折,所以本应上周好好梳理,但是却由于工作的关系拖到了今天,终于下定决心早上五点起床,补上重要的一课。


答辩过程

本次答辩主要借助钉钉平台的视频会议功能进行,之前研究室秘书已经提前将我们添加到答辩工作群中;考虑到答辩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为了最大化降低远程通信的质量影响,秘书组织我们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提前一天进行了全流程预演,以确定大家的电脑设备与网络质量是否可以满足远程视频通讯的需求。

正式答辩于次日下午两点开始,首先由秘书在钉钉上以主持人身份宣读本次答辩的主要流程和注意事项,然后诸项介绍参与答辩人的修习学分与发表论文情况,在确保所有答辩人均具备答辩申请资格后,秘书将主持人转交给我,答辩正式开始。

正式答辩分为汇报论文PPT与专家提问两个环节,其中汇报时长不超过45分钟,秘书会在40分钟时进行提醒;问答环节不低于15分钟。与现场答辩不同的是,自己需要额外操作钉钉进行屏幕的录制和共享,首先需要打开视频以现场确定答辩人身份与答辩环境,然后开始录制视频,共享PPT界面开始汇报。由于自己事先对PPT进行了凝练和关键词标记,因此实际汇报时间比事先彩排时用时更短,约在40分钟左右。

进入到提问环节需要首先关闭共享屏幕,以确保答辩专家可以看到答辩人。基本上每个专家都会提1-2个问题,由于我的研究方向侧重机器学习,因而专家的提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 数据集的有效性:你为何选择该数据集进行实验?现在是否有同类数据集,不同数据集的特点优缺点是什么?仅仅依靠你目前选择的数据集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

  • 行为模型的有效性:你提出了一种刻画攻击动机的行为分析模型,那么这种模式是否适用于间谍渗透等极端案例?或上述模型是否存在应用中的局限?

  • 算法的合理性:最常提问的如自定义公式中参数权重如何设置以及设置的原因?所使用的经典机器学习算法的局限性,如在实验分析中是否发现已有算法无法处理的问题场景类型?你是如何处理的?

  • 实验分析部分:你提出了实验指标A和B,为何要采用上述两个指标?是否还有其他可选的分析指标?就你的研究领域或问题而言,上述指标A和B是否已经足够具有说服力?

  • 整体论证逻辑:请简述你的四个研究点的内在逻辑,即你是如何通过各个研究点论证最终目标的?或者请说明你是如何说明你的研究相对已有结果更有优势的?

实际印象中专家提问了约有10个问题,用时约25分钟。可以感觉出,博士答辩提问的角度更多侧重研究工作的内在逻辑性、分析建模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三个方面,以后若有类似的学术答辩,可以尝试从上述三方面进行准备。


一点感悟

答辩顺利通过后,再回想当初师兄毕业时所言的:“要想博士毕业,不要想着投机取巧,该付出的一点都少不了,只是或早或晚”,确是一句箴言。当初看着一起入学的其他研究室同学四年毕业,心中还有诸多不平,以为是自己误入了较难毕业的领域,然而如今再横向对比,清晰发现虽然大家毕业时间不同,但是毕业时发表的论文与达到的要求却都暗自符合一条共同的标准,如此看来,是自己学习研究不够努力,才是导致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感悟也验证在毕业准备中,尤记得19年冬季自己申请预答辩失利,于是有了自己三个月五次往返学校与工作地的“长途跋涉”,就论文中每个研究点如何凝练、表达,如何在PPT中描述展现,和导师反复交流讨论。及至2020年小年,自己依旧毅然回京向导师做了年前最后一次汇报,并且根据导师的意见,开始逐字逐句撰写每页PPT的解说词,务必力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精炼。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过完年进行预答辩时,自己的汇报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旁听后续师弟们预答辩汇报时,发现专家所提问题正是导师当时反复强调、诘问自己的关键点,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老师之前对自己如此严厉,是为了替自己“踩坑”,避免最终答辩时“掉坑”。

不过正式答辩时,再看师弟们的论文与PPT,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焕然一新,无论是创新性、逻辑性还是分析的合理性,都得到了清晰的阐述,如此看来,尽管大家研究领域相异,但是对于博士毕业而言,还是存在较为客观的一致性标准的,而这种客观标准也正是博士水平的一项重要保证吧!

说完了好的,再来说点教训。

五一前盲审结果返回,由于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太久了,所以不得不答应带孩子出门踏青,结果自己三天在家里修改论文,两天出门登山,许是受凉,五一假期结束第一天就患上了急性肠胃炎,输液两天好转后,心里想着梳理论文准备答辩,于是乎周日一天自己在家凑活吃喝,结果周一急性肠胃炎再次发作,而且还伴有高烧;不得不去了医院,验血、胸透查了遍,确诊是肠道感染后继续输液,不想晚上继续高烧;于是周二发着烧试讲了两遍PPT,梳理了一遍论文,硬着头皮迎接周三正式答辩。及至周三正式答辩,依旧带着38度的体温硬着头皮上阵,所幸自己对于汇报的PPT和论文细节比较熟悉,因此可以应对专家20多分钟的提问。虽说最终有惊无险,但是终究没有逃过“非战斗减员”的怪圈,所幸之前准备充分,所以才侥幸过关。以后凡遇大考,应当特别注意保重身体。


写在最后

答辩之前,本想着通过之后好好放松下身心,似乎可以飘上天;然而实际答辩结束的第二天,就如往常一样奔波在家和单位,两点一线。不同于过去单纯的科研工作,科研管理岗位使得自己每天都在连轴转,一揽子新的任务又挤到了自己面前,竟忘记了答辩前的紧张、焦虑与期待。

也好,事情就应当是本来的样子,博士答辩当然重要,但是也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站,有漫长地等待,也有漫长的期待。平稳心情,希望自己可以戒骄戒躁,扎实前进,走好接下来后续的路。

最后,稍微皮一下,祝大家"520"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3211-1234045.html

上一篇:从学会提问开始
下一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初读《富爸爸与穷爸爸》
收藏 IP: 58.56.112.*| 热度|

9 刘良桂 吴斌 王安良 张照研 黄永义 孙宝玺 刘峰 庞峰 赵志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