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08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ra0807

博文

模式识别拓荒者是一位中国人

已有 6470 次阅读 2018-8-24 13:38 |个人分类:德先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模式识别拓荒者, 中国人

原创: 小德   德先生


24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ICPR 2018)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本届会议对于我国在国际人工智能学术领域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其创办40多年来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召开,同时我国高校和企业的入选论文占了总入选论文的半壁江山,凸显出我国在该领域日益崛起的重要学术地位。

 

在每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上,都会颁发一项以中国人命名的奖项——King Sun Fu Prize(傅京孙奖),用于鼓励获奖者在模式识别领域的杰出技术成就。可以说,这一项颁给研究人员的终身成就奖,是模式识别领域最高荣誉。

blob.png

ICPR 2018傅京孙奖获得者Matti Pietikainen教授

为什么这一国际顶级会议的最高荣誉会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这里面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提到傅京孙(K. S. Fu),老一辈从事智能自动化工作的人,大都熟悉这个名字。只是随着他不幸因病早逝,他的人生故事正逐渐离我们远去。

傅京孙祖籍浙江丽水,1930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傅京孙跟随家人抵达台湾,并在同年入读台湾大学电机系。大学毕业后,傅京孙留学加拿大,获得了多伦多大学应用科学硕士学位。后来,傅京孙转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于195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傅京孙进入美国波音公司。两年后的1961年,傅京孙来到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担任助教,并在那里开启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学术研究之门。

 

傅京孙在学术领域的首要贡献便是提出了“智能控制”的思想。这一思想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习控制的研究十分活跃,并获得较好的应用。如自学习和自适应方法被开发出来,用于解决控制系统的随机特性问题和模型未知问题。

 

1965年,傅京孙首先把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推理规则用于学习控制系统,并在1971年论述了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的交叉关系。自此,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开始碰撞出火花,一个新兴的交叉领域——智能控制得到建立和发展。之后,傅京孙当选为美国电机工程学会(IEEE)荣誉会员,并取得顾根汉基金研究奖助金。

 

傅京孙除了是智能控制的奠基者,还是国际句法模式识别鼻祖。1974年,傅京孙在美国出版了专注《模式识别中的句法方法》,奠定了句法模式识别这一学科分支的基础。并多次赴IBM、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从事研究和教学,结合数学、工程学和电脑知识,创立了“图形识别”学科。

 

由于傅京孙在学术上极高的造诣,1975年被任命为普渡大学高斯工程讲座教授,1976年当选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1981年荣获美国工程教育学会高级研究奖,1984年荣获IEEE百年纪念奖。

 

傅京孙参与的学术活动十分广泛,曾任第一届模式识别学会主席,担任过IEEE计算机学会机器智能与模式分析技术委员会第一任主席。除了进行科研工作外,还培养出近一百名博士,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1985年4月29日,傅京孙因心脏病发作,突然辞世。国际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科学界失去了一位天才的组织者和开拓者。

 

尽管傅京孙很早便离开祖国到国外求学,但是他始终心系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他生前曾两次回国讲学,每一次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79年,傅京孙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邀请到北京讲学,首次对模式识别这一概念进行了充分又系统的介绍,推动了这门新技术在国内的发展。1984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筹建,并于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

 

1983年,傅京孙第二次回到中国讲学,接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聘请,担任这三所大学的名誉教授,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

 

同时,傅京孙为培养中国的访问学者与留学生付出了大量心血。在1980年到1984年的几年间,国内有二十多位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渡大学现代自动化实验室进修,其中不乏戴汝为、李国杰、蔡自兴等日后享誉学术界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在傅京孙的指导下,这一批学者完成了许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

 

作为美国计算机界知名度最高的华裔学者之一,傅京孙的严谨治学、往我拼搏、诚恳待人和栽培后进的精神,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傅京孙对待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十分严谨。最多的时候,他同时领导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余位学生以及多位访问学者开展研究,但是他不偏不倚,对每个人都给予一丝不苟的指导。对于学生们的科研论文,他总是要亲历亲为进行修改,文章投出前,他还叮嘱学生给地道的美国人看看。

 

傅京孙的工作十分忙碌,在这种情况,他仍挤出时间,争分夺秒地亲自参与科研工作。只要他没有出差,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着的。有时面对两大抽屉的信件,傅京孙的做法就是不让它们过夜。“今日事,今日毕。”是他一直奉行的人生格言。

 

他在学术上不断创新,使他的学科组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普渡大学的图书馆内,可以看到傅京孙与学生们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足迹。尽管在国际模式识别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他并不满足。1984年,他第一次为研究生开出了“专家系统与知识工程”这门课,开课当天,从各系来听课的人将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傅京孙的学生常讨论一个问题:像傅教授这样的学者,拼命地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傅京孙说,他所住的地方三十年前是不准华人建房子的,但是现在却不会。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华人在各方面都是处于世界最优秀的。

 

傅京孙虽已逝世,但这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的刻苦认真的治学精神,学术上的民主作风以及朴实而平易近人的品德一直深深地印在大家心里。

blob.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51291-1130920.html

上一篇:王飞跃谈GE艰难的数字化转型启示:从工业智联网到工业5.0
下一篇:王飞跃:平行驾驶不是遥控驾驶
收藏 IP: 27.223.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