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津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jzhao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博文

是“国际科技合作”,还是“变相外送数据”? 精选

已有 13446 次阅读 2013-8-11 06:26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国际

 博主最近看到一篇报道,大吃一惊!报道全文如下:文章 标题是“我国深部探测专项享誉国际家《科学》杂志撰文称‘是一项非凡的成就’”(见国土资源报2013年8月8日第6版)。

原文是“本报讯 我国深部探测专项享誉国际,近日赢得《科学》杂志高度评价。2013年7月9日,《科学》杂志刊出了特约撰稿人Jane Qiu的报道,题为《中国入地精细探测赢得高度评价》,介绍了作者在参加中美地质学会联合会议期间的所见所闻。

文章提到,在成都召开的中美地质学会联合学术会议上,作为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员及其团队披露了一项宏大科学计划前奏的先导性实验项目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的初步成果。刚刚结束的深部探测专项,历时5年,投入资金2亿美元(注,即12亿多人民币)中国科学家通过人工震源深地震反射获取了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的岩石圈图像。

美国地质学会主席、康奈尔大学教授 Suzanne Mahlberg Kay赞叹道:‘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深部探测专项在诸多方面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岩石圈的认知!’

文章认为,深部探测专项与早先启动的美国‘地球透镜计划’十分相似。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地球透镜计划’采用的是通过宽频地震仪接收天然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而‘深部探测专项’则更倚重于使用人工震源对岩石圈进行高精度成像。

同时,深部探测也具备较高的社会应用特性。据董树文介绍:‘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矿产资源消耗以指数倍增长,国内已知储量将很快消耗殆尽,将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目前,中国已有矿产的勘探的深度均小于500米,而其他一些国家已经达到了5000米。因此,中国还有很大的资源潜力等待去勘探开发。

深部探测专项自实施以来,中国地质科学家已在国内完成近6000公里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其分辨率已达250米,这远高于上世纪80年代北美国家实施的类似项目所获得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地质学家G.Randy Keller说:‘中国的深反射数据质量是不同凡响的!’深部探测数据专项受益于地震仪传感器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美国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的地质学家An Yin说:‘这就好比拥有了一台性能更佳的望远镜。在未清楚聚焦之前,我们看到的东西是模糊的;而当现在我们能够清楚地聚焦之后,发现这些东西并不一定是我们以前所想象的那样。’

 

董树文介绍,深部探测专项已经发现了一批新的稀土金属、镍、铬铁矿和钨的找矿线索。这些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的发现,使外界担心深部探测专项的数据的公开程度。

据悉,目前,深部探测专项的数据只有直接参与该专项的科学家以及参与合作的外国科学家可以使用、获取

法国斯特拉斯堡全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家 Jereme Van der Woerd 说:‘数据结果公开是最大限度利用深部探测专项的唯一途径。’

董树文介绍说,再过两年左右的时间,部分数据将会对全球的科学家公开;其他数据将会根据双方协议而彼此共享。

深部探测专项团队正在为第二阶段作各项准备,他们提出将完成2万公里的深反射剖面的探测,描绘出岩石圈三维立体结构,开展地壳物性探测与物质探测。”(地 科)

大哉,伟大的中国深部探测专项!

 

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这篇文章要说的是什么?其性质又是什么?

 

首先,要说明,深部探测工作是必要的。我已经从事了30年的青藏高原的深部研究工作,我是充分肯定深部探测的意义的。

但是深部探测要解决什么科学与调查问题?深反射地震又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对这种国家投巨资开展的研究如何与国际合作,在合作中保住国家利益?又如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如何加快中国科技人才的成长?不要又变成外国人指导着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

 

现在,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上述报道带来的信息。

1,深部探测专项,历时5年,投入资金2亿美元(注,即12亿多人民币)。6000公里的深反射剖面至少也是要投入6个亿元以上,取得了大量深反射数据,这些数据很有用,如“已经发现了一批新的稀土金属、镍、铬铁矿和钨的找矿线索。这些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的发现,使外界担心深部探测专项的数据的公开程度。”这就是说,这些数据是很有找矿价值的。

 

但是,“目前,深部探测专项的数据只有直接参与该专项的科学家以及参与合作的外国科学家可以使用、获取。”这是否意味着这些深反射数据现在已在合作的外国人手中了!按照对外合作坚持对等原则,参与合作的外国专家,在专项中投入多少经费,投入多少台仪器,多少人参加野外数据采集,或者是出了多少好的科学思路?需要有个交待。在中国国土上取得的调查数据(可能还有保密性的数据)是具有国家主权性质的,任何外国人无权在中国自行进行观测取数据,中国科学家个人也无权去处理取得的大量数据。如果以合作之名无偿地奉送给外国合作伙伴,难道还看不出问题的严重性吗?希望数据尚未转到美方手中。

 

把这样宝贵的、部分保密性的海量数据给了外国人,这件事是谁批准的,并来承担政治、法律责任?你有这种权利这样做吗?符合国家哪一条法律条文?现在要依法办事!

 

另,根据参会的美方康奈尔大学地质系主任,我们20年的合作伙伴,美国深反射地震头号专家L.Brown教授说:美国科学基金会已将下设的大陆动力学处撤消,今后不再资助深部探测项目了。那么合作的美国人的资金投入又是从何而来?

 

2,文中标题有“享誉国际”、“赢得高度评价”、“中国的深反射数据质量是不同凡响的!”、“在诸多方面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岩石圈的认知”。这一系列的赞美之词,究竟是什么含义?

从报文中我们对这些溢美之词的含义得不出什么明确的概念。12亿元投入,5年时间,又有个大团队,总会有许多亮点成果的,谈1、2点基础理论与找矿实用的成果总是可以的。

 

如提到“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岩石圈的认知”,究竟新认知的内容是什么,提一句话也好!全国岩石圈调查工作多多,除地壳外,对位于30-80km深的地幔岩石圈,多深,多厚,本身速度变化,岩性变化,不同地块下地幔岩石圈的构造关系等等都已有很多认知,新的认知有什么?地壳内几公里浅层的探测,又取得了什么新知呢?科学成果不清楚,又如何“享誉国际”!

所以“赢得高度评价”的对象可能就是指“深反射数据质量是不同凡响的”,“数据优先提供给国外合作者”这两点而已。这种赞扬真真是中国人的悲伤!

 

又,文章中提出,深部探测专项与早先启动的美国‘地球透镜计划’十分相似。但是,‘地球透镜计划’采用的是通过宽频地震仪接收天然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而‘深部探测专项’则更倚重于使用人工震源对岩石圈进行高精度成像。中国深反射地震“这远高于上世纪80年代北美国家实施的类似项目所获得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这段话,究竟是表扬还是贬低中国的‘深部探测专项’?以上的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对方说‘深部探测专项’是走美国80年代的工作,美国现在做的是第三代,即用天然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研究,中国人的认知还停留在第二代水平上。虽然数据质量好,但这又是“受益于地震仪传感器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要知道,当今深部探测绝对不能走单一方法的老路,深反射地震分辨率再高也是单一方法,过分强调是不适当的。我们在青藏高原创造的地震三位一体的工作方法,即深反射地震、广角地震及天然地震阵列一定要同时开展,部署上各有重点,以充分发挥地震方法的优势,同时,还要配合其它多种方法多学科的重点研究工作,这是第四代深部调查研究的方式。

 

3,文中还强调了“再过两年左右的时间,部分数据将会对全球的科学家公开。”

请问中国国家大量投资取得的中国数据,中国科学家却要等到两年以后,才能与外国的科学家一起使用“部分地区的数据”。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就不能提前获得和使用这些数据?你们为什么把未直接参与专项的中国科学家与外国人等同起来?!这是谁定的政策,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好像是外国人的思维,你们是不是不是中国国籍的人,为什么偏向性这样大?

 

4,你们参加这一专项的地震科学家有几位?你们5年之中已经处理出来并做研究的剖面有多长?解决了什么重大的科学问题?今后两年你们又能处理和研究多长的深反射剖面?你们不能处理的数据又如何办?要知道外国人可以有很多人参与处理工作的,为什么中国就只能是直接参与者可用?!再说你们处理与研究的结果不可能是惟一的,最好的,不可更改的!再说你们的处理与研究的结果又是如何得到检验的?

 

要知道,野外施工完成一条100公里的深反射剖面,有经费投入,找地震施工队施工并不难,难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与问题如何利用较少的工作量不断改进数据处理以得到一幅好的图像,再研究去解决科学问题。

我们1992年在喜马拉雅山区完成了100公里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动用了300多人上山工作,反射地震剖面先后经过两国四次处理后,才得到必较满意的成像图,1993年在《自然》上发表文章对深反射地震结果做出解释,可是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再做处理。一次处理是不可能过关的。只有经过反复推敲、研究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练人才方能培养起来,成长起来。没有其他的取巧捷径。

 

全国性的研究为什么不能组织全国大会战,发扬各单位和各位专家的集体优势呢?这真是又一“中国特色”啊!

 

5,《科学》上介绍了中国科学家的这番话:“目前,中国已有矿产的勘探的深度均小于500米,而其他一些国家已经达到了5000米。因此,中国还有很大的资源潜力等待去勘探开发。”言外之意是深部探测专项可以发挥深部找矿作用这句话有点不着边。国外有多少国家多少个矿山开采5000米深的金属矿,中国至少30-50年内不会考虑这件事。再说深反射地震能探测5000米深的矿产吗?这样说,只能在国际上产生不好的反应。

 

鉴于以上种种,希望上级领导清醒一些,好好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管理这一专项的立项与管理的,认真克服克服官僚主义,别再糟塌国家的资金,买到这样一个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38141-715841.html

上一篇:敬畏水,珍惜水,节约用水
下一篇:从“藏在南极的中微子‘捕手’”发现中微子来看我国基础理论研
收藏 IP: 114.243.1.*| 热度|

74 孙根年 吕喆 翟自洋 黄鸿新 朱志敏 许培扬 王振亭 杨海涛 赵序茅 熊李虎 范会勇 马建敏 陈静 褚海亮 刘向军 曹凯 查宏光 李建雄 汪晓军 崔丽峰 叶威源 林中祥 赵福国 刘凡丰 唐常杰 梁洪泽 任国玉 孙庆丰 曹周阳 刘立 李学宽 朱义峰 张文超 程起群 李冰 张云扬 陈桂华 赵斌 戴德昌 陈冬生 赵美娣 严海燕 吕利新 董欣欣 刘祖铭 何学锋 张明武 王林平 郑小康 李志俊 高召顺 刘少华 张国宏 zdlh nile1973 zyongli zhxftcl1 xchen aliala lily201307 tuner zhangcz07 s11s dial dailiangren crossludo ttee1 ljxm shenlituo hatee ageing CenaTP shimu zhangyi665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6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