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跑中的星光
李侠
《圣经》里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是人类语言中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人为什么需要光呢?大体来说,光有两个作用:其一,光把黑暗和光明做了区分。光明那面,温暖而安全;黑暗那面,寒冷而令人恐惧,这一点对于靠光合作用生长的植物来讲,至关重要,所以在植物中有趋光性的说法。同理,我认为人也是具有趋光性的。其二,光让被遮蔽的东西得以显现。人作为存在者是经常被遮蔽的,而光的出现会让那些存在者得以显现,并以在场的姿态做出选择,使积极的生活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光是所有生命绽放的基础。
那么对人生而言,光从哪里来呢?在我看来,对于个人而言,光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由于阳光普照而分享到的光;另一部分则是经由自己的努力而发出的光。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光”引申为机会等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我们努力批评社会就是为了让它释放的初始光芒能被公平地分配给所有人,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毕竟总有光照不到的地方,坊间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虽然是一句调侃,但也真切地说出了机会对于寻常人的异常稀缺性。对于日常生活而言,我们大多时候是借着微弱星光来照亮脚下的路。由于社会分层的存在,每一层级都会截留光,导致光的透射率是很低的。怎么办?只有不懈努力,尽量让自己发出光来。自己发光有两个好处:既可以绽放自己,又可以照亮别人。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就这样通过把分散在各处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发出的点点微光汇聚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亮堂堂的光明社会,然后所有人都将为此受益。这实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如何发光呢?途径只有一个:努力工作!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的说法,工作可以获得物质回报、权力和声望。这是人们最初投身工作的主要内在驱动机制,在我看来,可以把柯林斯的工作模式拓展一下变为:工作=回报+权力+声望+理想。之所以一定要把理想加入进去,是因为人的努力要能持久地坚持下去,必须有一个内在信仰去支持它,否则是无法坚持到底的。但理想是一件奢侈品,在你没有办法满足基本生存的时候,是不适合谈理想的,你只能把它深埋在心底,否则会成为人们的笑柄:不是说它不好,人们只是意指你不配。这种境遇我经历过太多,所以,你需要把理想当成一件内衣,它是不可以轻易示人的。唐朝诗人贾岛所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前,谁有不平事?这份霸气是源于十年默默无闻的磨剑,方有此刻的剑光四射的豪气。
这些年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光芒的汇聚现象:越是光亮的地方,光芒越会汇聚,反之,越是暗的地方,光芒越少。只有在光芒汇聚的地方,才会发生借光的现象,而在光芒稀少的地方,即便想借光也无光可借。回到我们的世俗生活世界,遵循同样的道理。维特根斯坦曾说:一部作品的光芒是一种美丽的光芒,可是它只有在另一光芒照耀下才放射出真正的光芒。问题是另一光芒为什么要照耀你呢?这世间没有上帝,也没有免费的午餐。理解这些话,你就该明白要想使自己发出光来,你必须要加倍努力工作,尤其是在机会被严重垄断的时代,留给你的空间是很小的,任何时代总有些人天生自带光环,但是不要气馁,一旦光芒发射出来,它便会挣脱所有世俗的羁绊,即便再微小也是一种启明,对旁人也是一种温暖。我年少的时候在故乡,夏日的夜晚总会看到无数萤火虫在夜空中飞翔,一点点微光刺破了无边黑暗的笼罩,那时的我会兴奋地去追逐那些光明的携带者,正是这些光亮安慰了寥落的故乡和我寂寞的童年。时至今日,我仍然坚信,只要你努力,你就会发出光来,不论多么微弱,它也会给别人带来了希望。
这年月所有普通人都活着不易,发光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也还是要坚持,在整个社会结构固化完成之前,还有些许缝隙会把微光投射进来,这就是留给芸芸众生可以分享的渺茫机会、但你还是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自由的光芒,而这些光芒是任何力量都挡不住的,这也是我用奔跑来形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个说法,跑着、跑着自然会看到更多的机会和风景,也能摆脱陷入相互平庸、相互倾轧的可怕陷阱。任何希望都是稀缺的,在这种努力和挣扎过程中,你会发出更多的光亮,不觉间自身就成为一个光源。因此,努力做一个发光者而不是借光者应该是一种源于道德的勇气和清洁的骄傲的表现,这也是你对世界的爱的体现。
转眼已过知天命之年,是到了告别宏大叙事的年岁了,这些年虽然一直在奔跑,但收效甚微,那些弥漫的无力感、失败感挥之不去,即便如此,也决绝无悔。写了这么多年,虽然光华散尽,鬓已星然,希望仍然杳无音信,甚至连回声都没有,但退回到最基本层面,用文字换点散碎银子买酒喝也不丢人。可惜,这年月人们宁可花大价钱买假药酒、买伪养生,也不会去买一本书。也罢,各有天命!感谢这些年陪伴我走过黯淡岁月的那些编辑朋友们,至少你们让一种努力以最朴实的方式得以延续并发光。
这本书里有很多好玩和有趣的观点,那里有我的思考、分析与表达,我的论述只是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如有错误责任完全在于我自己,与旁人无关。感谢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出版基金资助,使这些文字得以呈现,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于我的大力支持,否则,此书是难以完成的。谨以此文,作为本书的后记!
2018-12-31于上海家中
【博主跋】这是将要出的一本小书的后记,断断续续写了两天,觉得在那里该说的话也已经都说完了。新年第一天,该做2019年的计划了。以此文作为新年小店的第一篇正式文章!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