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一次主动撤稿的经历 精选

已有 28560 次阅读 2023-11-9 09:06 |个人分类:科学网置顶博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从读研算起到今天,接触科研已经十余年了,通过不断艰辛的付出,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一个科研小白,转变成一枚科研青椒。在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被拒稿,不仅品味到艰辛、坎坷,孤独,而且也收获到发表成果的喜悦。

但唯独没有过撤稿的经历,撤稿对于科研人而言,总是不光彩的。毕竟稿件撤稿大多数是由于出现重大失误或者学术不端,才不得已为之。不过这种撤稿是属于事后撤稿,也就是论文发表以后出于种种原因被动的撤稿,其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算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当然还有一种撤稿是属于主动撤稿,就是在稿件投稿过程中或者稿件即将录用时,主动撤回,虽然这种行为不可取,但与事后出现问题的被动撤稿相比,其危害小得多,而且没有几个人能够知道。

    一年前通过文献调研,确信研究方向内的一个小问题至今还未解决,而且与之相关的文献相对比较少;所以当时就决定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随后,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实验结果总结,并且精心撰写了一篇不错的论文。从论文的组织结构,撰写的方法以及语句的组织等各个方面入手,对论文精心打磨,在这基础上,通过多次校对,尽可能多的消除论文中的低级错误。看到论文成品以后,信心满满,于是就将稿件投稿领域内认可度比较高的期刊。

    正如预期的一样,该稿件得到了审稿人的认可。审稿人提出的意见也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解释性的问题,收到审稿意见时,只要稍微对稿件做点文字性的修改,修改稿提交以后录用基本不成问题。

    不过就在稿件修改稿的过程中,发现所提出方法存在一个小的bug,也就是所提的方法的有效性只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区间里面,并且将这个区间的概率与系统允许失败的概率进行比较。而这个小区间的概率往往是毫秒级别的失败概率,而系统允许失败的概率是每小时的失败概率。这差距就非常大,也无法找到合理的方法将这两种联系起来。而后面所做的工作都是基于这两者关系的比较。

    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向朋友求助,得到的反馈是这两者不能按照论文中的方法直接联系起来,这意味这该方法已经失效。该朋友建议换一种方法,绝对不能按照目前的形式发表。

    然而事实是,目前短期内是找不到其它方法解决;换一种方法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而且也不知道是否可行。最后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将稿件撤回(直接发邮件和主编解释,然后在系统直接拒绝修改即可),什么时候真正解决了问题,什么时候再发表。

    这次主动撤稿的经历,让自己变得成熟与稳重了,不会为了发表论文而去做研究,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铤而走险,更不会为了小小的虚荣心而放弃原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409014.html

上一篇:越来越不理解现在的学生了
下一篇:研究生开题的注意事项
收藏 IP: 58.23.8.*| 热度|

23 宁利中 尤明庆 帅凌鹰 郑强 李毅伟 郑永军 朱晓刚 汪凯 李东风 张学文 张俊鹏 杨正瓴 陈智文 黄永义 蒋宗立 孙颉 崔锦华 张士宏 黄河宁 梁洪泽 刘全慧 武夷山 guest6290613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11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