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6月份,都是研究生复试的旺季。数年前,我到南方一农林院院校出差,适逢作为系主任的同事所在的专业正在进行硕士研究生复试。因为在行业有点小名气的缘故,加之当年在律师事务所与各种人打过交道,有点阅人经验,同事邀我参加他们学科研究生复试。接到同事的邀请, 我早早来到复试考场。
一、复试印象
“J x x”,随着同事一声召唤,走进来一位30岁左右、神情木讷的男青年,只见他身穿一身皱巴巴的西装,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提着一个沉重的公文包走了进来。“J x x,29岁,湖南邵阳人,2000年毕业于湖北某专科学校,专业数学…”瞄了一眼桌上简历,我皱了皱眉头。通过面试得知,小J 专科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为了改变命运,小J决定考研。为了支持他考研,小J家中唯一在省城吃皇粮的哥哥,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将他接到自己的单身宿舍,从经济上全力以赴的支持他考研。5年过去了,小J 终于通过了研究生笔试,可是他的哥哥还是光棍一条。望着小J离开考场的背影,我们这些Advisor都发起了愁: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万一3年以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以小J这分执着,我们真但心他的脑子会出问题。须知,大学校园里脑子出问题而被送到精神病院的人物无怪乎两种,一种是搞数学的,一种是搞哲学的。前者研究问题钻的太深、耗尽了全部智慧而其他事物无暇顾及以至精神反常,后者对人生洞察得过于透彻而遇事难得糊涂,终至到处碰壁而精神崩溃。
“下一个!”砰的一声,走进来一个稚气未脱,眼睛大咧咧地四处张望,满脸满不在乎的小伙子S。这个学生我同事认识,该校教工亲戚,南方某市高干子弟,外语好,计算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脑瓜子极其聪明。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刚拿了个NSFC项目的新科硕导Dr. P有点动心。“李老师,说实话,我目前正需要一个这样的人帮我搞课题。” 。过了一会,这位P博士又低声与自己耳语:“好是好呀,自己平头百姓一个,这样的花花公子自己驾御得了?万一他不愿意给自己干活怎么办?烫手的山芋,还是不要的好。”
考场进来一位端庄文静的女生。“CX X,2000年河北某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原工作单位河北某县高中教师,未婚。“大龄女青年呀!”一看简历,在座的硕导们都泄了气。按照常规,这样的女生报考南方高校,通常是在学校所在城市早已找好了男朋友,也就是说,她将来的就业范围将会局限在南方地区,而且毕业后已经超过30岁,马上面临着结婚生育的问题,在人才市场将不会具备任何优势。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主要的就业岗位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可是这些部门人才早已济济,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到公司企业去就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他们并不具备优势。 “让她跟领导读研吧,也许她啥也学不到,但是领导能保证她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许多人考研,不就是图这个吗?”我这样对那位同事说。
最后一个进来的是一位漂亮、秀气的浙江温州女孩H。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哥哥开电脑公司,家境优越,研究生笔试成绩第一名。“这样的女生年龄小,能坐下来安心读书,计算机基础好,能帮自己作课题,又不用自己操心分配,真不错!”我的同事这样喃喃自语。
二、故事结局
研究生复试最后终于结束,结局皆大欢喜: 小J 投奔了一个搞数学的副院长,一位高干夫人选中了干部公子S加以精心调教,小C最后被网罗进了另一位学校关键岗位领导的门下。至于我的同事,终于如愿以偿将那个最适合做学问的科研好苗子H 网罗到门下。
三年过后,众人眼中最不适合做学问的高干子弟S因为衣食无忧,学习基础好、父母希望殷切,研二提前攻博,2年时间不到已经数篇SCI论文在手,顺利毕业留校,圆了高干父母希望家庭出一位大学老师愿望。
不出所料,学习认真、悟性平平的大龄青年小C,在官员导师的多方关照下顺利留校当了辅导员,与原来就在该市工作的热恋男友迅速完成了从结婚到生育的人生旅程。
至于贫苦生小J,入学后,来到花花世界的繁华都市,一改往日勤奋好学的农家子弟执着精神,学问长进不大,爱情方面知识进步不少,研一就堕入爱河。因为专业冷门,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携女友到广东打工,重复起了父母的命运。
最看好的科研好苗子H,因为相貌美丽、家境富裕,读书期间受到N多男生的骚扰,刚一入学就陷入爱河。因为聪明,不费摧吹灰之力就取得提前答辩的资格,毕业后考取了上海市级机关公务员。H毕业一年以后,我的同事一个重大课题结题前夕,打开H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顿时傻了眼:一个只有漂亮界面的空壳子,程序根本无法运转。情急之下,必须采取补救措施。那可是计算机源代码呀,解铃还须系铃人,同事打电话沟通,手机换号;发电子邮件联系,石沉大海。最终结果是这个项目结题评价只是个及格,同事被通报批评,气得我的同事只喊:坑爹呀!
想起当年的研究生招生,我的同事不无后悔地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