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教育部出台的大学教授职称标准,将教授分为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两类,并分别制定了聘任标准的基本原则。文件的标题看起来醒目,如果仔细研究具体内容,与原有的标准相比,其实并无多少新意。大学教授,其职责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二者皆不可偏废。那么为何原有的教授任职标准并无大碍,教育主管部门却不断出台新的标准呢?道理很简单,原有的标准没有很好地执行,或者根本没有执行。
笔者很多朋友在高校工作,谈起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满意的不多。吐槽的焦点不是评聘标准不合理,而是职称评审在权力、利益面前走了样,失去公平性。过去一直如此,目前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在四唯或者五唯大行其道之前,影响职称评聘的主要因素是权力、利益、人情。如果草根教师与具有行政职务的双肩挑教师同台竞争,即使能力超出后者一大截,落败的概况很大 。没有权钱家庭背景的教师与有很深背景的教师PK,同等条件下基本被淘汰出局。举个极端的例子,10多年前,长三角某高校教授评聘,一个连续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教改项目的草根教师,连续2次职称评聘完败于没有主持过省级以上项目、没有教改项目和教改论文、但具有很深家庭背景的老师。匪夷所思的是,根据该校所在的省教育厅出台的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是教授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当这位连续落败的教师拿着省里的文件找到学校人事处长当面质询的时候,该处长哑口无言,唯一的“合理化”解释就是“别人不投你的票,我也没办法”。河南焦作某中学姚老师在职称评审中的遭遇,在高校不乏其例。甚而至于,因为怀疑职称评聘不公引发的教师与主管领导肢体冲突、绝望自杀的事情,在斯文的象牙塔也绝非偶发事件。
“五唯”之后,在权力、人情影响没有消除的前提下,职称评聘中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倾向,将职称评聘规则的蔑视发挥到了极致。靠着发了几篇好文章的引进人才,在没有任何教学经历、任何教改项目的前提下,破资历、破年限、破任职条件成了教授的例子比比皆是。一篇NSC论文,可以将一个刚刚入职的讲师破格提拔成教授,一个百篇博士优秀论文获得者,直接从留校的讲师三级跳成教授也非天方夜谭。一时间,高等院校不到30岁的副教授、教授、博导满天飞,真的令爱象牙塔耕耘数十年、还在讲师和副教授位置上拼搏的教师汗颜。令人诧异的是,一些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出现了专职写论文、拿项目的全职化的外籍教授兵团。天晓得这些一句汉语也不会、从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外籍人士,如何满足国内高校教授任职资格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反“五唯”运动号召下,另一种蔑视规则的做法也开始显现。国内某高校,破格提拔了一位在副教授岗位勤恳教学数十年但没有没有任何科研成果的老教师为教授。经过媒体的强力曝光,成为该校破除四唯的一个亮点。但就规则本身来说,这种做法从另一个极端破坏了教授任职规则。
从教数十年,在出差访学、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接触过一些高校领导、教师,有个井底之蛙的感觉:中国从来不缺规则,但却缺少严格遵守规则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从管理者角度看,政绩的冲动、自身利益的驱使,往往对既定政策进行选择性执行,导致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从被管理者来说,在收入不高、信仰缺失、社会保障不完善的社会情景下,对自身名利的追求往往会超越高尚情怀,投机取巧、钻政策空子成为大多人的选择。在这种国情约束下,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具体细化的刚性操作细节、配套的制度保障、严格的奖惩机制、完善的举报与救济制度,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