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作,揭示了现象级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对5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巨大培养作用。文章于8月7日在线发表在SSCI一区期刊Science Communication上。这是目前为止该期刊上中国大陆作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首篇文章。
1980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经典版本
诞生于1961年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科普图书,并在半个世纪的检验中成为了中国科普图书和百科全书的代名词。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这套书用一个个身边问题启发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形成对基础科学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它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满足着读者的科学好奇心,培养了一代代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弥补着中国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并最终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发行量超过《毛泽东选集》的书。50年后的今天,《十万个为什么》作为自然科学类科普图书依然在中国原创图书中位居第一,成为了中国历史中至今未能被超越的现象级科学传播案例。
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数据
第一版 | 第二版 | 第三版 | 第四版 | 第五版 | 第六版 | |
出版时间 | 1961 | 1964 | 1970 | 1980 | 1999 | 2011 |
分册数 | 8 | 14 | 21 | 24 | 12 | 18 |
发行量(百万) | 5.8 | 40 | 37 | 30 | 8 | 3 |
每百人占有量 | 0.88 | 5.73 | 4.52 | 3.06 | 0.64 | 0.22 |
备注:数据来源于少年儿童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以问题的形式来解密身边的科学,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人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能发光?”、“ 鱼为什么能在水里呼吸?”等等。这些都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而好奇心不只属于儿童,它也是热爱真理之源泉,是探索世界之原始动力。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传记中频繁的把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的第一步归功于最初的好奇心,强烈渴求“为什么?”爱因斯坦的提出 “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现已成为格言。
书中的问题不光具有趣味性,还能够有效展开基础科学知识的介绍。“为什么高压线不会电死鸟,却会电死人?”因为人站在地面上电流会形成回路,并由此开始介绍电压和电流的知识。“为什么我们计数的方法大都是十进制的?” 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头,并由此展开科学计数的数学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十万个为什么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涉及全方位系统化的科学。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完整阅读,几乎就等于系统学习了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在长期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中国,十万个为什么以生动的形式、全面覆盖的内容弥补了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不足。
访谈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作者之一,从20岁一直写到了73岁,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
作者王国燕是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她8岁时偶然读到这套书深深痴迷于其生动形象的科普内容,竟把整套书熟背下来并从此热爱上了科学和科普。30年后她调研访谈了该书的创作团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主要作者叶永烈,完成了这篇深度案例分析评论的论文,在国际学术领域首次全面详解了中国现象级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为国际上了解中国科普图书出版史、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以及科学教育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信息来源。
王国燕继去年在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上发文之后,又一次在SSCI一区期刊发文, PUS和SC这两本期刊是科技传播领域SSCI一区仅有的两本期刊。据悉,此前贾鹤鹏、王作跃等海外中国学者均已在Science Communication上发过文章,但中国大陆机构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文章这是目前第一篇。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王国燕,合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韩国高等研究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075547018792570
中科院微信公众号深度解读:《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成为经典?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31952
“我是科学家”深度解读:这套书,明明只想满足你的好奇心,却悄悄改变了中国
http://kuaibao.qq.com/s/20180926A0A0T100?refer=spider
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o/2018-08-12/doc-ihhqtawx4224733.shtml
中国科大主页新闻:
http://news.ustc.edu.cn/2018/0812/c15884a309652/page.htm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研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