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ksi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cksis

博文

我国应加强基础软件开发和基础工程技术发明的成果评价体系

已有 3180 次阅读 2020-11-15 11: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认为,我国应建立对基础软件开发和基础工程技术发明的成果评价体系,一定要对科研人员创作的这类成果划分出级别,评出个三六九等来,让有能力的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才能解决各种技术“卡脖子”问题。

软件产品是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我国拥有世界最多的计算机和软件方面的科研人员,拥有比较强大的软件研发人员。软件分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自然由我国的商业公司(如华为、百度)基于盈利目的去研发,无需科技界操心。微信、支付宝、今日头条这些软件已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基础软件却不行,比如操作系统、浏览器、数据库、编译器,各种科学计算工具(MatlabMaple)、工程设计工具(CAD、流体力学软件),以及各类科研模型。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这样的基础软件产品很难盈利,自然不会有哪个厂商去投资研发。况且,大部分科研性的软件工具和模型本来就不能拿来赚钱。实际上,在国际上,这些软件就是诞生在科研机构,而不是在各种IT企业。

毫不客气地说,我国在基础软件方面的科技水平与欧美的差距可能至少有30年。比如MatlabCAD3D可视化这样的软件,欧美在八九十年代都有了,而我国直至现在也没有一款像样的。我国也设立了不少“核高基”项目,但是这些与普通的科研人员毫不沾边,根本起不到激发研发热情的作用。

国外的学者能够通过发布一些科研类模型软件来评上高级职称,而在我国科研界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科研软件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被当作贡献是垃圾,你开发30行代码是一个软件,开发3万行也是一个软件,根本没法突出你的贡献,这就是为什么科研人员发表了大量的SCI论文,却没有哪一个用到的软件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统统用的是国外的。

一些应用软件开发者是能够受万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如抖音、微信,而开发科研工具软件的人员凭什么要坐冷板凳?编写软件和撰写SCI论文哪个门槛更高,我看是前者更高。为何开发软件就不能当学术成果?

令人讽刺的是,我国众多学者使用国外的科研模型软件和国外生产的科研数据发表了大量级别不低的SCI论文,本质上就是跟风和炒剩饭,却赚得盆满钵满,名利双收,而那些潜心于研发这些模型软件的学者却只能永远坐冷板凳,备受歧视,最后不得不放弃。举个例子,学者们可以使用国外开源的机器学习工具做一些应用和发表SCI,却对其中机器学习的核心贡献并不大。很多发表在Nature等高影响期刊上的论文,除了得到一些耸人听闻的结论外并无深入的实际影响力,远远比不上一款成型的开源模型软件。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美国的特朗普们把各种开源软件和科学数据网站对来自中国的IP一封锁,我国的很多科研领域就得彻底停转。比如地学的大气、水文和遥感等领域,生命科学恐怕也如此。

聚焦于发表SCI这样的科研,就像一只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永远没有积累。而聚焦于基础软件的研发,其科技水平通过永久性地记忆在软件代码中,得到了实质性的积累。

要想激发我国软件技术研发的热情,其实很容易做到。只需把各种基础软件代码制定一个简单的评价机制就够了,比如投到开源网站上,由专家或者民众下载使用点赞即可评出个好坏。事实上,开源网站早就这样做了,但是国内教育机构却不承认这些成果。

也有人说,软件的重复性太高,不像论文要求有很高的创新性。但是,我国连重复性的软件都没有,何来创新?把国外二三十年前已有的模型软件能够再现出来,就已经很创新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8188-1258435.html

上一篇:如果没有可操作性的科研评价机制出台,破除四唯就是个空话
下一篇:只会发表论文已不配谈科研?
收藏 IP: 202.102.252.*| 热度|

2 伍敦仕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