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听说一个公司的高层领导,让实验室人员去生产现场抽查产品,进一步了解,得知原因是这位领导大人认为实验室人员太闲,给他们找点活干。本人有感而发,说了一些荒唐之言(详见《都是我没有领会领导意思》)。本着对一件事情有始有终的态度,本人跟踪了解了这个事情的结局。谬论还是以粉末冶金制品生产为例吧。
事情的结局是这样的:领导让实验室统计了年度内试验次数(以试验单记录为准),接着进行了平均,得到一个月试验平均次数,然后在平均次数的基础上稍微加了一些,约10%吧,作为实验室的月度试验考核的任务。如果目标完不成,就需要到生产现场去抽检产品,每月必须完成考核任务。
领导的意思,改变了考核任务,任务改变,必然会引起思想、行为的改变。据了解,以前实验室是这样的,有试验需要就做,试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可以不填写试验单,比如模具调试过程中,一种产品的密度达到预期效果,可能要检验好几次,以前送检人员只需填写最后一次合格的;而现在呢,每次都必须填,不填的话,试验人员不给做,因为他们有任务,任务完不成,要到线上抽产品。试验人员的这个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这个是人性的问题,如果换作我们,我们也可能这样做,也许是我的思想有问题吧。以前一个试验单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变成了几个试验单才能解决;以前只需要填写一个试验单的时间,现在变成了要花费填写几个试验单的时间。为了完成考核任务:送检人员的时间浪费了,模具调试的时间延长了,试验单的纸张增加了。
政策还没满月,但我们可以继续推测。每个月需要的试验次数有时可能相差很大(据年内统计数据,最少的时候320,最多的时候750),假如每次试验都填写试验单,试验人员的任务还是完不成,试验人员会怎么做?那么他们肯定会去线上抽产品,自己补充试验单。试验的种类不同,试验花费的时间相差很大,比如做金相,要取样、磨制、抛光、腐蚀等,它们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大于HRB硬度测试的时间;再比如化学成分分析,要取粉、称量、配试剂等,它们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压溃强度测试的时间;因此,试验人员不会自己找麻烦去选择金相或成分分析,肯定会选择HRB硬度、压溃强度之类的试验(但愿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压溃强度实验,破坏性试验,做一个,产品废一个,公司的损失在增加,而且是无意义的损失。这也许就是上有政策,下由对策吧。
实验次数是由生产、技术的试验需求决定的,试验人员只是负责试验,而且试验种类不同,试验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相同,如果把实验次数作为考核任务的硬指标,本人觉得有些不妥,如果一定要指标,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反而更好:结果的可靠、设备的准确、仪器的安全、数值的管理,样件的保存、体系的达标等。
还是借用调侃来结尾吧。如果发现领导有错,一定是我看错了;如果我没有看错,一定是因为我的错,才使领导犯了错;如果是领导的错,只要他不认错,那就是我的错;如果领导不认错,我还坚持他有错,那就是我的错;总之,领导绝对不会有错,这句话绝对没有错。领导永远没有错,都是我没有领会领导意思。
备注:本人是普通员工,有可能说话的时候不自觉的站在了员工的立场,这导致文中有好多谬论,这也有可能。
本观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需引用,请注明来源,或更正联系QQ:375188549。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Email:li-qilong@163.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