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书是学习的必备资料,它对学校教育的作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发行量大,使用率高,更是世界各国都万分重视的事。所有的教科书都不仅仅是知识的陈述和罗列,它还担负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以及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的养成等任务。同时,教科书还是知识标杆和语言范本,教科书中的知识应该是准确无误且无异议的。平常我们判断知识是否准确,经常会说“这是教科书里有的”。因此,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应该是一项非常重要、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编写者有较好的语言文化、历史等社会学科知识,更需要编者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编者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否则,编写出的教科书将不会达到教育应有的作用。但看过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后,觉得这两本教科书中的问题太多,故在此提出部分问题,希望引起化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
1 教科书内容组织的问题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的内容组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不清。该教科书是个四不像。既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也不是以社会为中心,更谈不上学生中心(或是说儿童中心),也谈不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化学。教科书将化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割裂,表面上是进行了教科书编写改革,但这种改革却是破坏了知识的本来系统,显得杂乱而没有清晰的结构,将化学科学的“文科性”发挥得很好,而将化学科学的逻辑性、化学科学的思维方法、化学科学对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丢得一干二净。课文中的学生活动,充其量也是装装样子,与学生的经验和关注的问题基本没有联系,根本没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教科书内容选择陈旧。与原有的教科书相比,现行高中化学必修1、2教科书砍掉了一些内容,但基本知识构架没变,只是将原有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语言的组织,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内容,也没有与实际相关的内容,更没有与现代化学科学前沿相适应的新内容。编者对化学的材料掌握不够充分,找不到合适的、有意义的材料,所谓新的学习材料也只要到网络上随便查查,便可比教科书上了解得更清楚。有些知识已经十分陈旧,却仍出现在教科书中。如蒸馏装置就是一幅老掉牙的图,现在没有哪个实验室还用那种玻璃仪器,用的都是标准口仪器了。丢掉了化学科学的精髓、化学科学研究方法,只有与学生经验无太大关系的单纯无体系化学科学知识的了解(这一点与科学课程教科书中对化学知识陈述类似)。课文内容索然无味,与化学科学的前沿、化学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联系并不紧密。
3)知识的陈述口号化、简单化。如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只讲要学生遵守安全守规则,但就是不介绍有哪些安全规则。该陈述清楚的知识没写清,空话一串串,本该在作业出现的一些表格也出现在教科书中(将教科书当作业本?),使得教科书没有可读性。
4)内容重复太多。蒸馏装置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出现了两次,在高中必修教科书中出现了两次;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在初中教科书中出现一次,在高中必修1中出现两次。
5)教科书版面稀稀拉拉。
2 课文编写问题
课文编写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气混乱。从绪言开始,其课文的语气就不一致,有时是第一人称,有时没有人称,有时是第三人称。读起课文来又好像是在极力讨好学生。语言中大量运用“我们”,其实科学不与某些特定的人有关,而是与所有的人都有关的。如果说国外有些教科书也大量运用“us”,那是因为人家的语言习惯,读起来并不使人觉得多余。特别是引言中的“近乎抽象”、“目瞪口呆”、“扑朔迷离”更是显得故弄玄虚,本身就不讲科学。“用试管、烧杯、酒精灯这一类简单的仪器就可以探索物质结构的秘密”与现代化学科学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特别是引言中的最后一段话,毫无逻辑。
2)语言组织差。该陈述清楚的太简单,不要说的话太多。如: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只说有关,太简单;实验在化学学科的作用也没说清到底有什么作用;化学必修1中第4页做好化学实验本身包括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再来一句显得重复;“进一步学习实验的方法”也并不是“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这种写法将学习目标写得太狭窄,也不合课程的教学目标;第5页中化学实验安全,没有写具体应该如何注意安全;第6页中的“资料卡片”内容并不是“资料”,课题是“分离与提纯”,而又插入“检验”在其中,且又十分简单,随便在这里轻描淡写一笔而过;第38页第一小节中“想到的第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之后却见不到第二个解释,而且“比较合理”也就是说“不完全合理”,那么“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为什么不用合理的解释呢?“过滤”、“蒸馏”、“萃取”、“蒸发”等都是属于物质分离方法,而不是“提纯方法”,提纯方法应是这些方法和其他方法的组合。
分类方法的学习列为一个独立内容是不合适的,而且分类也不是按人为规定的标准分类,虽然有不少分类是按人为制定的标准分类的,但在化学科学中主要是按事物的属性分类的;必修2第88页最前面的一段话重复得不合适而且没任何学习意义;必修2的90页中,海水资源应该包含了海水中的所有资源,而不能只有海水中的化学资源,本题应该写成海水中的XX资源......,课文中充斥着大量的语言不规范(标点符号问题根本就没人注意)、陈述不清楚的地方,这里只是随便列举了几个例子。
3)课文中还有一些错误的概念。例如:必修2第89页表4 -1中Fe+CuSO4=Cu + FeSO4说是湿法炼铜是不准确的。其实“湿法炼铜”是一个工业概念,现在一般指电解硫酸铜溶液炼铜。而用铁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只是一个化学反应,现代冶金工业中很少用这种湿法炼铜(只用来处理少数贫铜矿)。
第13页的图1-7将对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中原子结构产生一些错误的概念,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并不是这样分层排布的,不能用这种分离的壳层结构描述,因为我们知道处于较高层数的电子其实只是运动范围大些,而不是在某两个壳层之间运动,也就是说任何电子云不会形成一个厚厚的“空壳”。其实电子的所谓分层排布是指各种电子运动范围的大小不一样,4S的电子也会在1S轨道的空间出现的;必修1第9页的“法医的DNA测序”并不是化学检验方法,也不检验物质种类。
标题“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有问题,“富集”是一个过程,而海水中的氯元素只能“自然分布”的,不能说是“富集”的。
引言里“海滩沙子为原料制造计算芯片”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实际上冶炼单质硅并不能用“海滩上的沙子”做原料,而是通过冶炼石英石或硅石的矿物获得的。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这一句话也是不准确的,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是用来计量微观粒子数目的物理量。而将教科书中这句话缩短就成为“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集体”或“物质的量是集体”这就大谬了。“含有一定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的集体”是摩尔的定义。
3 图片的问题
图片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图片太差,不清晰,不美观。综观两本教科书,图片不少,但没有一幅图是清晰的,也不美观,且有些实验图片的底色较差,衬出的实物图片颜色改变太大。
2)图片与课文内容不相符。这种情况很明显。如金属一章开头图片用的是石油炼油厂图片,其他各章题头图片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图片选择大多与课文内容不相符。
3)图片错误。如第一章题图中,试剂瓶没标签、温度计(玻璃棒?)放在锥形瓶中、锥形瓶中所盛溶液太多、溶液的颜色极少见,而且试剂瓶中充满了白色的烟(雾?)。图1-4蒸馏装置的夹子夹错了位置(这种夹法真的丢大了),应该夹在烧瓶上而不能夹在蒸馏头上。图1-7中分液漏斗一般没有倒过来的操作(我上有机化学实验课,这种操作是要避免的,以免不小心溶液漏到手上,一般是漏斗尾部向上倾斜放气)。图1-11也不合适,因为看不到一个个的微粒,这图对学习就没意义,而且会将使学生思维产生混乱。况且,18 g水也不是6.02×1023个水分子,后面还跟着一串数字呢。
4)各章题图占版面太大,毫无意义。整个教科书版面不紧凑,有赚稿费之嫌。
教科书的内容不管是知识、语言,还是课文的组织结构都应该是十分规范的,应经得起推敲和质疑。此教科书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没法都去一一细细考查。希望编者本着对民族负责、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科学态度,对教科书进行及时、全面修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