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有先兆 科学应该做出临地震预报
晏成和
前几天甘肃南部、青海北边积石山突发地震,大片房屋垮塌、大量人员死伤。如何能够预报地震、减少人民伤亡又成为舆论的话题。
有人说地震源在地下几公里到上百公里,“地里货,识不破”老天爷不会派人打招呼,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人认为地震发生惊天动地,之前应该有大量能量集结、有准备的,应该有征兆,起码能够做一个临震预报。
我比较同意后者的意见,依据我的物理知识,作一点猜想。
地理结构 地震过程 预警机理
地壳岩石一般是大理石、花岗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碳酸钙 ,即由碳、硅、氧、钙元素组合而成的共价晶体。共价晶体结构特征是由其多个价电子价和运转构成的结构元、连续连接构成,每个原子有多少价电子、就有多少结构元环绕,结构元的价和力是构成共价晶体的结构力(如图),实体结构是大量共价晶体的立体巨量重复。一旦地壳内部压力巨大,导致某个结构元解体,造成价和电子运转紊乱,形成相关结构元连续解体。所以形成了共价晶体的脆性,常规的陶瓷、地壳岩石都是这样的共价晶体、又硬又脆。
结构元及共价晶体结构
平时,这些岩石强度很高、支撑着大地和地面万物及建筑,一旦地壳内部压力巨大,巨大应力撕裂岩石、大批量结构元连续解体、形成破坏力巨大的地震。地壳岩石的破裂是地震的前提,地壳岩石在地下,其破裂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开始是悄无声息,形成地震才惊天动地。
以上一小段文字陈述地震过程,关键词是:巨大应力、悄无声息、惊天动地。探索地壳破坏原因,研究者只能在巨大应力上做文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检测应力轻车熟路,可是茫茫大地,大海捞针、应力检测应该在哪里布局?值得关注的是,以上这段文字还有一个关键词:结构元解体。因为现有科学受化学键理论教诲、锁固岩石的破坏与溢出电子毫无相关,地震时电荷异常、电、磁、光来自哪里?只能瞎猜。因为现代物理人对结构元构成陌生,尽管对共价结构元不入法眼,但是地震裂缝中结构元的解体却是相当关键!
岩石结构的构成是连锁的结构元,结构元是由电子价和运转所形成,当岩石结构损坏、大批结构元解体、释放出游离电子,这是大量异常异常电荷来源的逻辑依据!所以地震前大地岩石会逐步破裂、释放出大量电子,形成异常放电,这些大密度的游离电子在地球表面乱窜,电子运动产生磁场,乱窜的电子流造成磁场-指南针乱转(并不是整个宏观地磁场发生异常);异常电子的振动-导致地震发光。地表大量电子呈现就预示着有大量岩石破裂-即将发生地震,这就是大自然地震的临震预报。所以监测大地电荷预报地震是科学的;同时说明电子的价和运转构成物质结构是真实的,化学键值得商榷。
有人会说岩石破裂会溢出电子,那碎石机压碎石块怎么没有出现电荷异常?确实,压碎石块会溢出电子,打破一只陶罐、砸碎一个玻璃瓶都能溢出电子,只是这个碎石发生的电子量太少,几十万个电子在空气中被迅速地稀释了。地震破裂岩石的深度、宽度达数十公里,瞬间溢出电子是碎石机的几十个数量级,并且集中呈现、浓度大,所以才有这电荷异常的电、磁、光的先兆,形成天然报警。
这样,用游离电子异常来预警地震就有了科学依据,那些动物在地震前行为异常,也是对异常电荷的感知。大自然用共价晶体的破裂-电子溢出,无意之中作出了临震预报。这个电子溢出、电荷异常地点基本是准确的,预警时间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小时,做到人员安全应该是科学可行的。
人类进入电子时代,大密度的异常游离电子的测量会非常简单,一个灵敏的指南针就可以胜任,一个简单的APP就可以用手机进行临震预警。
2023/12/2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