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Thre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zhou

博文

航海记事 精选

已有 4526 次阅读 2012-12-17 20: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们的考察船926号离开码头,开始为期35天的南海中北部科研考察。参加这次航次的科研队员54人,几乎全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有些还是首次出海。加上船员40 人,考察船达到满员。

927-28号在桂山岛补给水和油。准备驶向站位测量时,发现站位附近受台风的影响,海况特差,风力6-7级,浪高3米,无法作业。只好停在桂山岛避风,一直到29号。期间,多位科考队员想尽早出航作业。我们也多次去船长室和李有光船长一起查看海况预报,商讨何时能够出航。天气预报预测将来一周海况都比较差,而930号可能是一周内最好的天气的一天。我们决定30号出航。

930号,我们8点出航,计划测量4个站位。上午虽然船有摇晃,大家还表现正常,中午大部分人都去吃了午饭。下午,海浪开始变大,约有4,5米,许多人受不住了,开始晕船,呕吐。晚上,海况更差。为了人员和仪器的安全,我们决定回航。测了3个站位,我们回到万山岛附近避风。今天是中秋节,肯定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划了浓浓的一笔。

101-6号,一直在万山岛停泊。期间在越南东有一个新的台风形成,有两股冷空气连续南下。南海北部一直是海况较差。6号晚上台风已经登陆,未来一周虽然海况不算太好,但不会更差。我们决定7号出航,为了尽快测完南海靠北部的断面。

107-10号, 开始突击测量南海北部的站位。船还是摇得很厉害,但比930号的情况要好很多。不过部分科考队员仍然吃不消,一直晕船。我是深有体会。930号,我也是吐得一塌糊涂,浑身无力,对任何东西都提不起兴趣,就如大病一场。不过再次出航,非常感恩,虽然不舒服, 但还挺得住,一直坚持吃饭。 开始作业时,我尽量在旁边观看提醒;有时去甲板吹风看浪,有时去实验室看其他人娱乐,有时躺在床上听听录音,有时干脆躺着睡觉,慢慢也就挺过来了 ,但有些人仍然非常难受。只要看看餐厅的就餐人数,就知道海况的好坏了。期间,深夜2点多,科考船和一群渔船相遇。由于当时风急浪高,一 艘渔船没有控制好行驶路线,和科考船靠的特别近。科考船鸣笛警告,但对方没反应,冲着科考船开了过来。科考船躲闪不及,只听见两声巨响,对方渔船直撞科考船侧面的围栏,有一处竟然撞进半米左右。幸亏渔船比较高,没有撞着低舱正在休息的队员。渔船发现撞击后,马上逃之夭夭,但科考船之后就停下来,直到第二天发才继续航行。

9号晚上,由于船在行驶中,所有灯都关上。一个人坐在后甲板的铁桩上,欣赏着船在疾行时海浪的前簇后拥的美景,别有一番感受。虽然这次航行仅是人生途中很短暂的一段,但又和我们的人生何其相似!有些人把这次旅行当做旅游,完成指定的任务后,大把时间可随意地支配,放松,放松,享受船上的每一个时刻;非常幸运碰到一些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把这次出海看做人生的积累,不停地学习和参与不同海洋仪器的作业,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人生的未来航向。这次旅行简直就是人生旅途的缩影,相同的是这次出航大家会回到确定的港湾,然而不同的是船上每个人的人生旅途的港湾却是未知?不确定在何处。

10号晚上,地质队在进行地热测量。由于船体漂移,在回收柱体仪器时,钢缆被拉断,价值二十多万元的仪器掉在海里。所幸工作人员安全。我想这丢掉的不仅仅是仪器本身,还包含地热课题组所有科研人员前期准备所花的大量心血。不知道如何来安慰他们,只能祝愿他们在将来的研究中做得更好。后来了解更多,知道出海现场观测发生丢失仪器是常见的情况。由此可见海上现场观测是多么地不容易。

11号,由于在西太平洋形成新的热带气旋,我们被迫先测量南海中西部的断面。船行驶将近10个小时,驶往靠近西沙群岛的站位。海况越来越好,仅仅有一些大的涌浪。到餐厅就餐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非常开心。

12-13号,一直向西作站。虽然仍出现45米高的涌浪(据船长讲,这些涌浪是从数千公里外的巴士海峡附近的台风传过来的),但由于变化非常慢,几分钟才发生一次,一般的人都能适应,甲板上和实验室中多了一些欢声笑语。航行中不时看到许多海鸥飞来飞去。有些队员竟然看到有海豚的出没,不过只是昙花一现,没有用相机捕捉到那美妙的时刻。不过,一只船孤零零地在一望无际深蓝的大海中航行,很容易引起类似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的感叹,这种对比此时是如此的强烈!

15号,船停泊在三亚码头补给一些蔬菜和必需品。队员和船员可以上岸,接触一下陆地。二十多天没有接触陆地,许多队员早已经等不及了。船一靠近码头,队员们争先恐后地坐上驶往三亚港的交通艇。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热带风景怡人。有大东海和亚龙湾等海滩,也有包括天涯海角和热带雨林原始公园的旅游胜地。由于一些事务要处理,我坐上下午5点半的最后一班交通艇上岸。和岸上等我的水文队长小吴会合后,我们计划先吃饭,然后再去逛。小吴是出海多次的老队员,对三亚非常熟悉,带我们去了龙记烤鸭店。店铺不大,生意火爆,外面摆了好多桌子。我们点了招牌烤鸭,其余点的全是青菜,包括三亚独特的四角豆。也许太饿了,一顿饭吃的特别过瘾。饭后,我们去了大东海沙滩。大东海沙滩不太大,从一边到另一边步行也就半个小时。也许是淡季,晚上8,9点钟,零零星星有几个人在游泳。沙滩旁的餐厅处时不时传来卡拉OK的歌声。大东海的海沙非常细,踏上去柔柔的,软软的,就如河沙一般。晚上11点,准时回到码头,坐交通艇回到船上。

16号,由于需要去酒店和同事讨论一些问题,我乘坐晚上10点的交通艇上岸。交通艇从科考船到岸大概要行驶半个小时。 当时已经没有其他人再上岸,整个交通艇只有船老大,他妻子和我三个人。夜很深,周围一片肃静。在漆黑的夜晚,偶尔有从其它停泊的船只上露出点点灯光。在行驶中,突然一束光照来,晃了几下。船老大停下交通艇,四周寻望。看到数十米外一艘大渔船上站着一个人,离得太远,看的不是特别清楚,那人似乎光着上身,膀大身宽。交通艇驶近渔船,船老大的妻子和那人大声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那人迅速钻进渔船,好久没出来。我细细地打量那首渔船,非常破旧,框架和结构和电影上经常出现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渔船类似。交通艇不停地在原地打转,而那人迟迟没有露面。这种情形好似在走私的警匪片中经常碰到,往往是从船舱中冲出一些人来,手里面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没头没脑地横扫一通,心中不经意冒出一丝恐惧。我担心的场景终究没有出现,在我胡思乱想时,那人终于现身。穿着背心和大短裤,上了交通艇,原来是想搭顺风船上岸,虚惊一场。

17号,上午参观了我们单位的三亚观测站和中科院的深海研究所。下午和晚上准备有关热液喷发和深海环流的材料,感觉比在船上还累。

18号,上午返回船上,中午船离开三亚码头,开始南海中部的站位测量。据预报,由于北方冷空气还没形成,未来几天海况较好。

19-21号,期间测量一直顺利。靠近越南沿岸的时候,遇到许多渔船。在其中一个网站测量时,受到四艘越南渔船的包围。科考船鸣笛警告,并后退一段距离。船长提醒我们,这些渔船上的渔民其实是越南的民兵,他们是持有武器的,为安全起见,赶快完成站位测量。队员们迅速完成部分项目的测量,开始向东前进,远离越南。

船上队员虽然仅五十几人,但都来自不同的专业,有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也许出海较久,许多队员心态开始发生变化,比较容易疲惫,心情易急躁,不知如何打发船上的空余时间。离开三亚,科考队长毛华斌表现出极强的组织协调才能,举办了学术报告,让不同专业的科考队员介绍自己的工作和在船上开展的任务。通过相互交流,我深信一些有心的队员受益匪浅。

22号,预计科考船第二天经过黄岩岛,大家建议举办活动。下午开始准备,想合适的标语,找材料,忙的不亦乐乎。最近几天,天气非常的好,晚上船不开灯时,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和满天的繁星。搜索记忆,似乎只有小时候在乡村捉迷藏或夏天乘凉时才看到如此的景色。皎洁的月光被船行驶的波浪荡漾着,闪烁着,说不出的一种享受。不过,船长告诉我们,西太平洋正在形成新的台风,预计26号到达吕宋海峡。

23号早晨7点,经过黄岩岛,科考船特意靠近岛礁。由于离水面的距离不一样,看到颜色深度不同的岛礁,面积大约几十平方海里。大家兴高采烈地跑到船舱的上层甲板,打出国旗和特制的标语-----“南海实验,拥抱黄岩”。只听到相机咔嚓咔嚓地响个不停。黄岩岛似乎是最好的背景,让大家尽情地释放自己内心的兴奋和激情。

24号凌晨4:00左右,似乎正在做着梦,梦见船长急切地告诉我们,台风快要到达,我们已经没有地方避风了。正在着急中,突然被船的前后摆动摇醒,原来船正在迎着涌浪前行,摇动幅度太大,好像要把我从床上掀下来。早晨,船长通知:西太平洋形成的台风已经进入南海,必须放弃后面的站位,尽快回珠江口避风。队员们完成测量后,绑定好实验仪器,收起操作平台。上午11:00开始,从中沙群岛附近,斜切波浪前进方向,偏向西北,全速行驶,一路狂奔,波浪不停地拍打着船的两侧,竟然出现浪花打到驾驶舱的美景。看着餐具在餐桌上滑来滑去,不时传来惊叫声和笑声。有些队员就比较惨了,又开始晕船了,不过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海上生活,部分刚开始上船晕船的队员已经完全适应船的摇晃。

25-26号,离开了台风区。补做了几个站位,驶向万山港避风。由于接近航次结束,部分队员开始归心似箭。台风似乎也和我们较劲,停在中沙群岛附近,反而移动慢了。在这种情况下,预计未来四、五天内我们不可能再出去作业。和船长及队长商量后,我们决定结束本航次所有科研考察工作,等到29号潮水上涨时返回广州新洲码头。

27-28号,开始科考收尾工作。收拾和清洗科研仪器,保养缆车和缆绳,收起操作平台。

   29号,回到新洲码头,整个航次历经34天,作业17天,期间有7个台风,5个影响我们作业海域,作业网站完成率为80%。在这么恶劣的海况条件下,基本完成航次预定目标。

    整个航次基本顺利,这一切离不开所有科考队员的努力和拼搏,也离不开船员的配合和帮助。这其中,队长毛华斌和李有光船长起了关键作用。队长小毛不仅主导了所有站位的规划和协调,还时时参与到现场作业中,不辞劳苦。而李有光船长丰富的航海经验不仅帮我们尽可能地多测站位,完成更多的科研任务,还带领我们及时地躲开台风,避免了不必要的危险。我为能够和他们合作而感恩。希望将来作出漂亮的工作,也对得起大家的辛苦劳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681-643711.html

上一篇:我的钱包
下一篇:生命影响生命——-参加广州南海所热盐环流讲习班所感
收藏 IP: 210.77.89.*| 热度|

4 陈学雷 蒋德明 zdlh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