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ing

博文

高校合并利弊及调整之策(zt)

已有 5853 次阅读 2009-4-4 20:13 |个人分类:人文关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内容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高校合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在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高校合并并非简单地1+1=2,在伴随着巨型大学蜂拥而起的同时,高校合并中所出现的速度太快、摊子太大、管理太难、学科融合太慢等弊端也日益显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在高校合并中趋利避害,实现高校合并1+1>2的组织教学和育人的多级优化,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这是今后高校合并和合并后高校发展必须正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大众化 高教体改 高校合并 利弊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教育大众化理念的普遍接受,为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正式启动了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主要内容,以旨在提高高校办学效益,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强化高校学科建设为目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合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高校合并在促进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合并并非简单地1+1=2。事实上,在伴随着巨型大学蜂拥而起的同时,高校合并中所出现的速度太快、摊子太大、管理太难、学科融合太慢等弊端也日益显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如何在高校合并中趋利避害,采取有效措施扩大高校合并利的一面,降低高校合并弊的一面,实现高校合并1+1>2的组织教学育人的多级优化,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雄厚基础,就成为今后高校合并和合并后高校发展必须正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合并之“利”

  按照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高校合并作为这一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无疑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利”的一面。

  从教育格局上看,高校合并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的优化。回顾建国后的教育发展史,根据1952年院系调整的方针,我国逐步确立了中央直属院校、行业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大行政区)所属高校三大条块的高等教育格局,高等教育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类高等院校分工明确,主要面向本地区、本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由此带来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弊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校合并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优化了这一传统的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打破了条块分割办学体制和自成体系、“小而全”的封闭办学模式,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办学体制,突出了高等教育的区域特色,使其区域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增强了高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从办学效益上看,高校合并有利于强强联手,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合并有利于打破传统高教条块分割的“壁垒”,有利于高校办学潜力的深度挖掘,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合并前的各高校在办学领域、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自身优势。通过高校合并办学,不仅有利于各高校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以便得到更好地发展,而且由于各高校原有的学科类型、培养层次的差异,合并也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学科综合优势。比如人文、社科、自然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化、整体化,可以拓宽专业面,组建学科群,促进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从人才培养上看,高校合并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由于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满足国家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主要以专业化为原则,不仅专业面窄,而且由于理工分家,文理分家,文法、财经等学科又砍得过多,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较单一的专业化特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传统的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具有宽阔知识面的跨学科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通过高校合并,不但将学科性质相同的学校合并,还通过不同学科性质的高校合并来形成综合性大学,以改变单科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比如由于学科和专业的增多,高校可开设大学选修课,实行主辅修制,而合并后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也随之扩大,有助于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从管理体制上来看,高校合并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我国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适应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的要求,在教育布局、学科发展等方面较少考虑、甚至忽视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旧有的高校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在既有中央通过高校合并改革我国高教管理体制的宏观决策,也有地方希望通过院校调整发展区域高校的积极性,使高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自我发展的意识也在逐渐加强,许多高校也希望通过合并寻求自身的发展。高校发展的这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行为,开始向高校自身主动谋求长远发展的趋势转变,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也进一步得到确认和扩大。

  高校合并之“弊”

  作为高教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高校合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在高涨的合并浪潮声中,高校合并中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速度过快,心理适应有缺失。高校合并是一项充满复杂性、艰巨性的工程。因此,在对待高校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上,既需要秉持严肃认真、冷静理性的科学态度,又需要严密论证、精细操作的实施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高校合并的实践来看,高校合并在总体层面上遵循了这一规则,使高校合并能够顺利进行,并对合并后的高校发展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的合并实践也暴露出一定程度上的急于求成,速度过快的问题,即由于特定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高校合并的实践中出现了赶潮追风的“运动”式合并倾向。只看到合并的好处,而没有看到合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只看到了别处合并的大刀阔斧,而没有仔细衡量自身是否有合并的必要。结果,人云亦云,一味求快,对合并之事既缺乏严肃论证,又缺乏必要的心理适应,从而导致了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实质上的换汤不换药,给教育资源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和损失。

  贪大求全,办学效益难兼顾。大学之大不在校舍之规模,而在大学之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将现代大学称之为多元化巨型大学(multiversity)。然而,此处之巨型非仅指规模之庞大,事实上,在克拉克·科尔看来,“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个名称。这意味着它似乎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它又类似于一个政府体系, 如一座城市或一个城邦——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城邦。”[1]也就是说,巨型主要是就现代大学面临的三大相关领域——发展、学术重点转移以及介入社会生活而言的。然而,在我国高校合并热潮中,一些大学贪大求全,唯大唯美,以建立“巨无霸”、学术“航空母舰”为能事,轻视乃至忽略了合并的真正目的在于整合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不可不谓是买椟还珠,以形为美。

  管理畛域,体系整合有隐患。作为高教体制改革的难点,高校合并之难就难在高校之间的合并重组并非简单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事实上,大学并不是一种目标单一、结构简单的组织、其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该组织的复杂性。因此,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管理,涉及到办学思想、大学文化、专业设置、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以及教职员工利益等诸多重要而复杂的领域。要想使各个领域在一个新的体系中达到无缝接合,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就必须把握规律,依靠科学,坚持创新,做到有序、有效,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但是,在高校合并后我们看到,大学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体系的整合更加不易。比如办学思想、人事调整、利益冲突、学科发展等方面均存在一个新的磨合期。处理好了,磨合期就短一些,功效就能越早发挥;处理不好,内耗就会严重影响乃至制约体系功能的整体发挥,这一点对合并后的大学来说尤其不利。

  高校合并中趋利避害的几点思考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规划,2010 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23 %[2]。我国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高校合并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理性的正确认识,既要积极更要慎重,防止不顾主客观实际,一哄而上的“并校热”,将合并之“利”最大化,将合并之“弊”最小化,为高校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必须借鉴外国优秀大学的有益经验,立足本国国情,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高校发展的道路。高校合并并非中国所独有。事实上,作为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高校合并也被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接受并付诸于实施。以日本为例,早在2001年6月11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就提出了“大学结构改革方针”,其第一项方针就是:大胆对国立大学进行重组与合并[3]。而美国的众多巨型大学也是通过合并组建而成。比如加州大学有9个分校。因此,高校合并作为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重点,其在实施前后都应该借鉴外国大学合并的成功经验,然后立足本国国情、本校校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高校合并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精细实施,走出一条适应中国高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其次,高校合并应该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彼此之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强强联手。高校合并的目的在于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校与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手。所以,高校合并应该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即,一是在高校改革的整体布局上允许多元化的高校发展模式的存在,以使不同的模式发挥自己不同的特色,从而在整体结构上互相借鉴,互相激励。以美国为例,既有规模适中、学科齐全的大学(如哈佛大学),也有规模小、学科偏重性很强的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还有规模宏大、多校联合的独联体式的大学(如加州大学)。可见,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妨碍美国拥有一大批世界高水平大学。二是高校要在自身内部的整合调整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原有校系学科的独特优势,以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比如,四川联合大学原来由具有良好品牌效应的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合并而成,但是在合并之初,由于没有考虑到原有高校的特点优势,结果在合并之后的大学品牌效应上遭受滑铁卢,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甚至有人还以为这是一所民办大学,这就极大地浪费了原有高校的无形资产,结果得不偿失。当然,在这一问题暴露出来后又得到了纠正。因此,只有秉持“和而不同”的发展原则,高校合并才能真正实现强强联手,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最后,政府应该为高校合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合并之难就难在它牵涉到各方利益,即所谓的“三子一情”:牌子、位子、票子和“历史情结”。“牌子”,指校牌;“位子”,既涉及领导干部,又涉及普通教师;“票子”,指各个学校创收能力不一样,有富有穷;“历史情绪”,指对原有学校的情感和心理。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高校自身是无法得到正常消化的,必须由政府提供一定的制度支撑,比如干部制度改革、劳动和人事制度改革等等。

  参考文献:

  [1]克拉克·科尔,陈学飞等译. 大学的功用.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2—13

  [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1—323

  [3]朱阪教. 日本出台“大学结构改革方针”. 中国教育报,2002. 1. 2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577-224395.html

上一篇:细看八大厂商的云计算理念
下一篇:高校合并 火烧连营(zt)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