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才知道有一部电视剧叫《小欢喜》,平时工作比较忙,回家还要辅导作业,休息也就是刷刷手机,看看时政和科技类新闻换换脑子,难得有大把的时间花在追剧上,《小欢喜》自然无缘得观。为了完成家庭作业,趁假期抽空看了剧情梗概、演员剧照以及相关剧透、评论,随着情节推进脑补了一些镜头,擦掉差点掉下的鳄鱼眼泪,就开始动笔写了,要是写得驴头不对马嘴,还请老师见谅,毕竟为了不给孩子一个复制粘贴的坏榜样,我亲自敲下了这些汉字。
《小欢喜》讲述的是北京市某学区房小区内三个中产家庭围绕孩子高考发生的故事,这三个家庭的设定特别有意思,一个是双职工工薪家庭,一个是公务员家庭,还有一个是离异家庭,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北京来说,这种设定很有代表性,因为帝都的官多,据说处长多如牛毛,又是艺术青年向往的北漂圣地,文艺产业链高度发达,报考艺校的情节真实自然。若是换到东南沿海的富裕城市,官员家庭或许就会被设定为亿万富翁家庭,儿子开个豪车去上学也很符合逻辑,并不会给父亲添什么麻烦。但若是换到武汉这种内陆二线城市,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帝都的二分之一,官员的数量不到帝都的十分之一,没有中戏、北影这样的艺术院校加持,资本市场大幅落后于一线城市,方一凡们的父母会如何选择?
除了心灵真正受到创伤的人,比如从战争的死亡阴影里走出来的保罗.策兰,普通人的苦恼大多可回溯到经济的窘迫上,贫穷是万恶之源,所以马克思才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看重精神生活的人们会觉得这个论断俗气,但经济条件却是无数家庭悲欢离合的根源,也是政府必须搞好经济为人民谋福祉的原始动因所在。电视剧里童文杰和方圆的相继失业没有打倒他们,因为北京的就业市场提供了各种就业机会,让方圆有机会兼职配音,让童文杰面对性骚扰可以反抗并辞职,而他们之所以放心方一凡选择艺术院校,除了儿子有这方面的天赋,不愁就业也是一个最基础的因素,另外,他们家还有多余的房子可以应对父母受骗的打击。导演顾长卫曾经拍过一部叫做《立春》的电影,蒋雯丽饰演的女主角因为长着一口龅牙而面相狰狞,即便美声歌剧唱得荡气回肠,也因为找不到艺术市场而不得不到街头卖艺,忍受人生各种悲惨的折磨。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已经吹遍大地,但记忆中还是有贫穷的冰雪覆盖。当我们为人父母,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几乎亲历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历史经验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一经验传递给下一代,这是各种不择手段“鸡娃”的时代背景。实际上,“望子成龙”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发源的唐朝,如果把察举制也算进来,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汉,通过考试实现阶层流动已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高考作为当代人才的一种选拔制度,其地位无可替代,自从文革后重新开启以来,已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一些极端的招聘方会有意地限制应聘人的本科院校,即便已经拿到博士学位,高考的成绩还是在起作用。但是,高考虽然残酷,还是允许学生复读的,今年落榜明年再考,理论上参加高考没有年龄上限,相比而言,中考就残酷得多,50%左右的人将被强制转入职业教育系列,没有复读的机会。如今,职业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更少的工作机会,更低的工资收入,更差的工作环境,对于名校毕业的知识分子父母,还有一道心理上过不去的坎,编剧因此也没有让方一凡自然而然落入高职教育的下水,而是讨巧地给了他一个艺术院校的选择。但是二线以下城市的大多数资质平平的孩子并没有这个可选项,即使你想有,也得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参加培训班,寻找名师,付出时间、金钱、精力努力辅导,参加该系列的各种比赛,不断地自我提升,这一过程不比高考更简单,除非有艺术天赋,否则,很少有人能熬到高三才开始选择艺术专业。
为了不引起更深的焦虑,我就不提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导致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差别了,我只想说,如果《小欢喜》中的三个家庭设定在武汉,再纳入农民工子弟,纳入留守儿童,结局还会不会如演的那样欢喜?
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